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登高教学目标:介绍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人,举进士不第,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年代。经历安史之乱,长久流亡、残酷战争、苦难环境中,诗人勇于正视惨淡人生,为国家安危、人民哀乐而歌唱;再加以诗人含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高妙艺术伎俩,足以将这种高贵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杜诗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难以企及,所以后人尊称他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写作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诗人只好“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叹息中苦苦挣扎。时代苦难、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难酬,再加上挚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像浓云压在心头,他正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析景品情解读艺术手法感受诗人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和冷静现实主义诗风诵读要领春望月夜忆舍弟野望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探亲。很快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载(757年)四月,他乘隙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触怒肃宗,被放还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年),复出为华州地方官。第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入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宝应元年(762年),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州。过了两年,他挚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又从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不料严武第二年即因病逝世,使他失去依靠,他只好东下,在夔州住了一年多。今后他一直在水上飘泊,由江陵到公安,再到岳阳,于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湘江舟中。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动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独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故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那一天吗?语气、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故乡看。所以我们在读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深层次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详细实在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故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尤其痛苦。登高练一练:以下四项分析不妥是:A、《登高》首联,勾画出一幅秋天肃杀图景,折射出诗人内心凄楚。“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不正是秋景写生吗?加之耳听“猿啸哀”、目睹“鸟飞回”,恰恰流溢出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投怅惘。B、《登高》颔联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无边”与“不尽”从平面上极写数量之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C、写《登高》时,杜甫住在夔州,地处长江之滨,瞿塘峡口。此处向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人经观察,捕捉住了这些特点,将它们巧妙地融入秋江景色,借以展现出自己终年飘泊、老病孤愁情感世界。D、《登高》利用了卒章显志手法,展示了自己真实生活,剖露了诗人实在感情:“艰难苦恨”、“潦倒”景象,恰与“风急天高”景物描绘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这反差,使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关键点提醒:现实是异常冷酷,国难当头,战事频仍,诗人只能颠沛流离、亲人离散,更是报国无门,空有满腔忧国忧民之志,只能化作溅花之泪,似沙鸥冷眼观世乱。但诗人又有如此深重忧国忧民情怀,怎能割舍下对故乡乡思?对国难当头苦衷,只能搔那日见其短白发,慨叹时事多艰。如此深沉哀痛,正是化成了折射那个时代历史“诗史”,让后人去景仰诗人这位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