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790958A(43)申请公布日2018.03.13(21)申请号201610768434.5(22)申请日2016.08.30(71)申请人李楠地址315157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王家桥村3组40号(72)发明人李楠(51)Int.Cl.B23P13/0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54)发明名称一种斜孔加工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斜孔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测量刻画:根据图纸计算斜孔中心线与工件侧壁交点的尺寸,刻画所述交点位置点并描绘椭圆;a2、工装:做一个角度装夹工装,将工件装夹在工装内;a3、定位:台钻上预装铣刀,以所述交点进行对刀,铣出一个在所述椭圆内的浅孔;a4、加工:保持台钻主轴不动更换为中心钻,先钻中心孔,再一步步更换钻头进行扩孔,最后预留0.1~0.2mm的铰孔余量,通过铰刀粗精二次铰孔达到规定尺寸;a5、通过检测设备对斜孔进行检测,并倒角;a6、对工件进行清理。本发明斜孔加工方法,加工步骤清晰,加工效率高且效果好,具备角度控制简单的优点。CN107790958ACN107790958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斜孔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测量刻画:根据图纸计算斜孔中心线与工件侧壁交点的尺寸,刻画所述交点位置点并描绘椭圆;a2、工装:做一个角度装夹工装,将工件装夹在工装内;a3、定位:台钻上预装铣刀,以所述交点进行对刀,铣出一个在所述椭圆内的浅孔;a4、加工:保持台钻主轴不动更换为中心钻,先钻中心孔,再一步步更换钻头进行扩孔,最后预留0.1~0.2mm的铰孔余量,通过铰刀粗精二次铰孔达到规定尺寸;a5、通过检测设备对斜孔进行检测,并倒角;a6、对工件进行清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孔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为带表塞规。2CN107790958A说明书1/2页一种斜孔加工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斜孔加工方法。背景技术[0002]斜孔在机械零部件上是出现比较常见,例如轴上斜孔,由于其是常用部件,因此对其加工质量、尺寸、角度有较高要求。发明内容[0003]【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效率高、效果好的斜孔加工方法。[0005]【2】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斜孔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07]a1、测量刻画:根据图纸计算斜孔中心线与工件侧壁交点的尺寸,刻画所述交点位置点并描绘椭圆;[0008]a2、工装:做一个角度装夹工装,将工件装夹在工装内;[0009]a3、定位:台钻上预装铣刀,以所述交点进行对刀,铣出一个在所述椭圆内的浅孔;[0010]a4、加工:保持台钻主轴不动更换为中心钻,先钻中心孔,再一步步更换钻头进行扩孔,最后预留0.1~0.2mm的铰孔余量,通过铰刀粗精二次铰孔达到规定尺寸;[0011]a5、通过检测设备对斜孔进行检测,并倒角;[0012]a6、对工件进行清理。[0013]进一步的,所述检测设备为带表塞规。[0014]【3】有益效果[0015]本发明斜孔加工方法,加工步骤清晰,加工效率高且效果好,具备角度控制简单的优点。具体实施方式[0016]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实施例。[0017]本发明提供一种斜孔加工方法,该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18]a1、测量刻画:根据图纸计算斜孔中心线与工件侧壁交点的尺寸,刻画该交点位置点并描绘椭圆;[0019]a2、工装:做一个角度装夹工装,将工件装夹在工装内,该装夹工装为一个安装有限位件的装夹台,该限位件上与角度圆盘固定连接,旋转该角度圆盘则可以控制限位件与装夹台面的角度,该限位件贴合工件;[0020]a3、定位:台钻上预装铣刀,以该交点进行对刀,铣出一个在该椭圆内的浅孔;[0021]a4、加工:保持台钻主轴不动更换为中心钻,先钻中心孔,再一步步更换钻头进行扩孔,最后预留0.1~0.2mm的铰孔余量,通过铰刀粗精二次铰孔达到规定尺寸;3CN107790958A说明书2/2页[0022]a5、通过带表塞规对斜孔进行检测,并倒角;[0023]a6、对工件进行清理。[0024]完成清理后,对斜孔进行抽样质量检测,包括尺寸、角度及硬度等测试。[0025]本发明斜孔加工方法,加工步骤清晰,加工效率高且效果好,具备角度控制简单的优点。[0026]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