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2521511A(43)申请公布日2021.03.19(21)申请号202011417091.0(51)Int.Cl.(22)申请日2020.12.07C07K19/00(2006.01)C07K14/03(2006.01)(71)申请人中山大学A61K38/16(2006.01)地址510275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A61K9/51(2006.01)路135号A61P31/22(2006.01)申请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A61K39/245(2006.01)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72)发明人曾木圣孙聪曾益新冯国开康银峰陈欣纯张晓朱倩莹李江平孔祥炜(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代理人胡辉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1页序列表15页附图9页(54)发明名称一种含EB病毒gB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EB病毒gB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自组装纳米颗粒,包含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所述第一多肽包含gB蛋白和第一载体亚基,所述第二多肽包含第二载体亚基;所述第一载体亚基为I53‑50A1,所述第二载体亚基为I53‑50B.4PT1。本发明提供的自组装纳米颗粒首次将EB病毒的gB蛋白展示在纳米颗粒表面,其粒径较抗原gB大,化学稳定性、与中和抗体的的结合能力高于抗原gB,有利于增加其在B细胞抗原受体的驻留时间,刺激抗体的产生;同时,自组装纳米颗粒能够诱导较高的动物免疫抗体滴度,可用于预防EB病毒感染及治疗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CN112521511ACN112521511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自组装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所述第一多肽包含gB蛋白和第一载体亚基,所述第二多肽包含第二载体亚基;所述第一载体亚基为I53‑50A1,所述第二载体亚基为I53‑50B.4PT1;所述gB蛋白与第一载体亚基通过连接肽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I53‑50A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所述I53‑50B.4PT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所述连接肽优选为含5~20个氨基酸的多肽;更优选为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4~9中任一种的多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肽还包含稳定蛋白;所述稳定蛋白位于第一载体亚基与连接肽之间;所述稳定蛋白优选为T4噬菌体纤维蛋白原(SEQIDNO:10)或GCN4肽段(SEQIDNO: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肽为第一多肽三聚体,所述第二多肽为第二多肽五聚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肽三聚体的拷贝数为18~22,所述第二多肽五聚体的拷贝数为10~14。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gB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3所示。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多肽与第二多肽孵育,得到;所述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的摩尔质量比优选为1:(3~6)。8.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在制备预防EB病毒感染的药品中的应用。9.一种疫苗,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所述疫苗优选还包括佐剂。10.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在制备治疗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的药品中的应用。2CN112521511A说明书1/11页一种含EB病毒gB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EB病毒gB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背景技术[0002]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家族,具有潜伏感染能力,是最早被鉴定的致癌病毒之一。EBV感染世界范围内95%人群,在青少年人群中主要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且在成人中与鼻咽癌、胃癌等上皮细胞性肿瘤以及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B细胞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开发EBV疫苗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0003]作为包膜病毒,EBV通过膜融合的方式感染宿主细胞。这一过程与病毒表面的膜融合蛋白gB、gH/gL、gp42等和宿主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完成。目前已发现它们的中和抗体有抑制EBV感染上皮细胞或B细胞的能力,因此这些主要的膜融合蛋白是开发EBV疫苗理想的候选抗原。作为膜融合过程最后的共同执行蛋白,gH‑gL和gB共同发挥作用,从而促进EBV的融合过程,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