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TAM和SEM的中职学生移动学习使用意愿研究 中职学生移动学习使用意愿研究 摘要: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已经在教育领域逐渐被应用。然而,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使用意愿与大学生和高中生相比较低,这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改革和移动学习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使用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的积极认同,以及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者的支持是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本研究的结果对中职学校提高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生;移动学习;使用意愿;TAM;SEM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移动学习通过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移动学习可以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使用意愿相对较低,这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改革和移动学习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技术接受模型(TAM)是由戴维斯在1989年提出的,可以描述用户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决策过程。TAM认为,用户接受新技术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其对该技术是否有用和易用的认知。根据TAM的理论,该模型的两个主要变量是知觉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和知觉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知觉有用性是指用户认为使用某项技术能够提高工作绩效和效果的程度,而知觉易用性是指用户认为学习和使用该技术的难易程度。在TAM的基础上,结构方程模型(SEM)可以进一步分析和验证各个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研究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TAM和SEM模型,旨在探讨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并为中职学校提高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意愿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个人信息、移动学习的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移动学习的使用意愿。共计收集到300份有效问卷。 结果: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均处于中等水平。这表明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知偏中性,对于移动学习的使用价值和使用难易程度没有明确的态度。 2.移动学习的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对于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中职学生对于移动学习的使用意愿受到自己对于移动学习的价值和易用性的主观认知的影响。 3.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行为特征和个人技能水平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和教育者的支持等。其中,教育者的支持是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讨论: 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使用意愿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移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缺乏认知,缺乏对移动学习的正确认识;二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如家庭背景的限制和教育者的不支持等。因此,要提高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意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知水平,加强对移动学习的宣传和解释,让学生对移动学习有更明确和深入的了解。 2.加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培养和支持。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加强教育者对移动学习的支持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3.积极引导和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移动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结论: 本研究采用TAM和SEM模型,探讨了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的积极认同,以及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都对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意愿,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移动学习认知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培养和支持,以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的结果对中职学校提高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Davis,F.D.(1989).Perceivedusefulness,perceivedeaseofuse,an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MISQuarterly,13(3),319-340. 2.Venkatesh,V.,&Bala,H.(200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