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研究的综述报告 概述: 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来看,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其实也是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问题。作为跨文化交流中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翻译是在不同文化及语言背景中进行的。因此,译者必将成为文化领域的主体,翻译行为也将涉及译者自身主体性的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出发,就译者主体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从主体性、语言及文化三个角度来分析、梳理近年来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挖掘出一些共性和规律。 一、主体性视角 哲学阐释学中主体性概念的核心是“理解”,即理解主体与被理解物之间的关系。而翻译作为一种特定的理解行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过程及其所面对的理解障碍。一般认为,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主体,其译文中必然会包含其个人理解的痕迹,即译者主体性。特别地,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主体性还反映了译者与文化/社会背景的互动,因为译者的背景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目标文化受众的考虑。同时,也有人指出,译者主体性不仅限于个体,还可以是一种作者性——即在翻译前,译者以其自身的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重构。 二、语言视角 就语言和文化而言,翻译涉及的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因此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必须考虑到这两者的交织问题。因此,语言成为了引起关注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语义、修辞效果等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都会影响到译者的决策。例如,通俗的说法就是“直译不直”,即有些语言中的一个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言语来清晰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决定了翻译是否准确、是否通顺、是否自然等。 三、文化视角 文化是确定并且向外传递差异的一个核心领域。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文化背景会影响到译者的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翻译文本。同样,翻译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因此译者从自身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原文,也会决定翻译的方向、翻译的词汇和翻译的方式。例如,姜淑华教授提出了一种名为“文化共振”的翻译理论,即要求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贴近并表达其文化的含义。 结论: 哲学阐释学主体性问题为我们深刻认识翻译活动的主体及其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依据这些理论分析并改进翻译策略,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但同时,不同领域的出现也预示着研究的复杂性。因此,我们也需要对翻译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究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提供深刻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