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5998707A(43)申请公布日2023.04.25(21)申请号202111227155.5B82Y40/00(2011.01)(22)申请日2021.10.21(71)申请人福州大学地址350108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大学城学园路2号福州大学新区(72)发明人陈兆委刘正杨黄浩陈琛何聿(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专利代理师夏菁(51)Int.Cl.A61K9/51(2006.01)A61K47/54(2017.01)A61K45/06(2006.01)B82Y5/00(2011.01)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9页附图7页(54)发明名称一种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多肽药物口服制剂(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二硫多肽纳米粒,为二硫杂环化合物与多肽药物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所述二硫杂环化合物具有式Ⅰ所示结构。本发明解决了目前多肽药物给药方式单一以及其他口服递送多肽技术存在缺陷的问题,制备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制备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克服口服三大屏障,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CN115998707ACN115998707A权利要求书1/3页1.一种聚二硫多肽纳米粒,为二硫杂环化合物与多肽药物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所述二硫杂环化合物具有式Ⅰ所示结构:X—L—Y式Ⅰ;其中,X为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硫原子的杂环基团;Y为与多肽药物相互作用的基团;L为X、Y的连接基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X具有以下任一结构:所述L选自碳‑碳键、碳‑硼键、碳‑氮键、碳‑磷键、碳‑氧键、碳‑硫键、碳‑硒键、碳‑碲键、金属配位键、硼酯键、二硫键、成环基团、氢键、可切割的化学键、超分子主客体作用或配体‑受体识别作用;所述Y选自识别多肽药物的化学/生物分子、DNA互补链、适配体、形成coiledcoils/拉链结构/超结构的多肽、以及以下化学基团中的一种或多种:2CN115998707A权利要求书2/3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硫杂环化合物具有式Ⅱ所示结构:其中,X1、X2、X3、X4中的至少两个为S,其余为C;R1、R2、R3独立的选自碳原子、酰胺基团或亚氨基;R4选自羧基、磺酸基、氨基、n1、n2、n3、n4独立的选自1~6的任意整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硫杂环化合物具有以下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3CN115998707A权利要求书3/3页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药物选自葡萄糖氧化酶、凝血因子Ⅷ、神经垂体素、缩官素、促黑色素细胞素、胸腺素、胸腺肽、胸腺生成素、促皮质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绒毛膜促性激素、鱼精蛋白、人丙种球蛋白、白蛋白、胃膜素、表皮生长因子、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2、细胞因子类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葡萄糖氧化酶选自生长激素、降钙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干扰素、水蛭素、环孢菌、促红素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硫杂环化合物与多肽药物的摩尔比为1~200: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二硫多肽纳米粒的粒径为20~200nm。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多肽药物溶液与二硫杂环化合物溶液混合孵育,经过组装形成纳米粒子。10.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在制备多肽药物中的应用。11.一种多肽药物口服制剂,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剂。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肽药物口服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制剂为肠溶包衣胶囊、散剂、片剂、颗粒剂、混悬剂、滴丸剂、口服液、喷剂中的一种或多种。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肽药物口服制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其他治疗剂;所述其他治疗剂选自皮下注射型多肽药物和/或其他口服型多肽药物。4CN115998707A说明书1/9页一种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多肽药物口服制剂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新型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二硫多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多肽药物口服制剂。背景技术[0002]多肽类生化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具有副作用小、用量少、疗效好等优势,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欢迎。目前已经有许多多肽药物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得到有效开发,使得多肽药物的种类日益丰富。但与化学小分子药物多样的给药方式相比,由于多肽药物的胃肠道(GI)吸收效率低,因此给药方式相对单一,主要采用注射给药。[0003]在不同的非注射给药方式中,口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