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内容标准】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的严重损失3、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4、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正确认识新时期“依法治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有着重大意义【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现了新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阶级本质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政权2、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3、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课前预习:1、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改造的依据是什么?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是如何进行改造的?2、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新中国教育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为惯彻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战线进行了哪些改革?3、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的时间、意义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的时间、“文革”中“教育革命”的表现、“文革”使教育遭到破坏的表现5、“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时间及其意义6、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的法律文件有哪些?新时期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二、教学过程新授:指导识记课前提示一、社会主义教育的举办1、完成1—3题基础知识点的点拨2、探究:(1)社会主义新型的教育制度是如何确立的?(依据教参)(2)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答案提示: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二、“文革”中的“教育革命”1、基础知识4点拨2、探究: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基础知识点拨5—6题2、探究: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答案提示:“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革”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材。从内容上看“文革”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革”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革”后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完成思考题:探讨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课堂检测: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B)①“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②“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⑤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从科技、教育、人才、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课外阅读: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特殊年代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闹得革命领袖也头疼起来。尽管他们此前一再呼吁“复课闹革命”震荡和混乱却无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届高中毕业生共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领袖的号召力仍然无限。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