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清热消滞汤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采用清热消滞汤对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病例110例,将其分为A、B两组各55例。A组采用清热消滞汤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银翘散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A、B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A组有效率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清热消滞汤对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值得在临床治疗时予以使用和推广。关键词:清热消滞汤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效果在儿科患者中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1]。由于小儿的脏腑比较娇嫩,肌肤质地疏薄,卫外不固,再加之不能对寒暖进行有效的`自调,感受外邪的风险和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另外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再加之家长的溺爱、喂养方法不合理,不但会使小儿受邪变得更为容易,其被饮食所伤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口气秽浊、舌苔厚腻等表里兼挟的症状[2]。为了对采用清热消滞汤对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使患者早日摆脱病魔的困扰,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组织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这两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病例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清热消滞汤和银翘散对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先行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这两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病例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年龄在1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6.4岁;这些患者中包括58例男性患者和52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1.2方法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病例110例,将其分为A、B两组各55例。A组采用清热消滞汤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银翘散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先行进行比较分析。1.3用药方式和计量A组:口服清热消滞汤,方剂组成为:柴胡、黄芩、莱菔子、山楂、金银花、连翘、厚朴、槟榔、生大黄、炒牵牛子、甘草,剂量要因人而异,切忌千篇一律。辩证有咽喉红肿的患者,加用赤芍、牛蒡子、僵蚕、射干进行治疗;有流涕、喷嚏症状的患者,加用防风、荆芥进行治疗;辨证为夏季暑湿发热的患者,可以加用滑石、藿香进行治疗;有高热惊惕,夜卧不安、惊厥的患者,可以加用钩藤、蝉蜕进行治疗;对于咳嗽痰壅患者,可以加用杏仁、陈皮、姜半夏进行治疗[3]。3天为1个疗程,坚持治疗3个疗程。B组:口服银翘散,一次1片,一天三次,坚持治疗10天。1.4疗效评价标准[4]痊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各种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迹象;无效:患者体温居高不下或继续增高,鼻塞流涕及兼证没有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迹象。1.5数据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2结果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B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3讨论黄芩、柴胡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山楂、莱菔子具有消食化积的功效,这四味药是该方的君药;金银花和连翘具有清热疏风的功效,槟榔和厚朴具有行气消积的功效,这四味药该方的臣药;大黄和炒牵牛子具有通腑导滞的功效,是该方的佐药,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功效是该方中的使药。以上几种药物合用,可以使疏风清热、消食导滞的功效得到有效增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5]。现代药理学研究的相关结果表明[6]:柴胡的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十分明显;山楂对胃肠的蠕动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使消化液的分泌数量显著增加,对患者的消化起到帮助作用;黄芩、连翘、金银花这三位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大黄不仅有着很广的抗菌谱,更能够增加远段结肠的张力,使肠蠕动的速度明显加快。采用清热消滞汤对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值得在今后对该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予以使用和推广。参考文献[1]江育仁,朱锦善.现代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396.[2]侯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