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药品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品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基本过程,药品浓度伴随时间动态改变规律。吸收(A,aborption)分布(D,distrabution)代谢(M,metabolism),又称生物转化排泄(E,excretion)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膜孔扩散(滤过)易化扩散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膜动转运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分?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转运无饱和现象不一样药品之间无竞争抑制作用当膜两侧浓度达平衡时转运即保持在动态稳定水平药品原因(通透系数)分子量溶解性:水溶性、脂溶性解离性极性脂溶性:是指物质能在非极性溶剂(如苯、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溶解性能。脂溶性物质分子中通常带有较长碳链。应用小提醒!:碱化、酸化体液和尿液即膜孔扩散。分子量小于100极性分子在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作用下经过细胞膜膜孔扩散过程。(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二)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3)膜动转运:有些固体、液体大分子物质可经过细胞膜内陷、外凸形成小泡或伸出伪足将药品包裹进出细胞。二、药品体内过程(一)吸收(absorption)1、消化道黏膜吸收首过消除(2)舌下给药(sublingual):凡脂溶性高、作用强、用量小药品可舌下给药,其吸收快速,且直接进入体循环,但用药量大者不适用。(3)直肠、结肠:吸收面积不大,但血流量大,有50-70%药品不经门静脉入肝。药品只须经过毛细血管壁即被吸收,其膜孔大(60-120A,肠黏膜为8A),普通药品均可经过,故吸收速度普通比口服为快。影响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原因:①药品制剂溶解度②局部组织血流量3、经皮给药:只有少数脂溶性极高物质可直接溶解于上皮层脂质中而被吸收,破损皮肤比完整皮肤更易吸收(有机磷农药)。4、呼吸道给药:肺泡上皮细胞吸收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液体蒸汽或气体药品快速,因血流丰富,吸收面积大(200m2)。3、吸收环境:胃排空与肠蠕动、胃内容物4、给药方法:吸入法>舌下口服>直肠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皮给药(二)分布(Distribution)药品先分布于血流量相对大组织器官,然后向血流量相对小组织器官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大多数药品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并展现一定器官选择性。给药后血液与各组织器官中浓度到达动态平衡时,血药浓度与靶器官药品浓度成一定百分比。影响分布原因:1、药品理化性质2、体液pH3、血浆蛋白结合率4、药品与组织亲和力5、细胞膜屏障脂溶性药品或水溶性小分子药品轻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为7.0,细胞外液为7.4。弱酸性药品在细胞内液解离少,非解离型多,在细胞外液解离多,非解离型少,故易于扩散并分布在细胞外液;弱碱性药品则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弱酸性药品过量中毒,可用NaHCO3碱化血液(细胞外液),促使细胞内液中药品向细胞外液转移。体内药品体内药品以游离型(free)和结合型(binding)两种形式进行转运或储存,二者间处于动态平衡。游离型药品才能跨膜转运及发挥药理活性;结合型药品是药品在体内储存形式,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与血浆蛋白结合意义假如几个药品都可与血浆蛋白同一部位结合,则适用时可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结合率高药品可把结合率低药品置换出来,可使疗效增加或者出现中毒——结合率游离型A药30%70%如B药置换结合A药10%,即30%×10%=3%A药27%73%C药98%2%如B药一样置换结合C药10%,即98%×10%=9.8%≈10%C药88%12%药品血浆蛋白结合率与竞争结合4.药品与组织亲和力(1)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2)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3)血眼屏障:(三)生物转化/代谢(Biotransformation/Metabolization)什么是灭活?什么是活化?灭活:多数药品经过生物转化失去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代谢物有利于排泄。活化:有些前体药品经过生物转化才有药理活性,或由活性低药品转化为活性高药品。药品I相反应:药品经过酶促反应,引入或脱去功效基团生成极性增高代谢物,多数已经灭活,少数活性增高或毒性增加。II相反应:假如第I相产物拥有足够高极性就能够直接排泄,但多数必须与体内内源性物质(葡萄糖醛酸、硫酸、醋酸、甘氨酸)结合,生成极性更高产物后,由肾排出,这就是结合反应。影响药品转化原因2)非专一性酶:指肝脏微粒体混合功效酶系统,又称肝药酶。主要为细胞色素P-450。其特点:专一性低;活性可受一些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