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缓控释微丸制剂摘要:目前市面上涌现出多种缓控释制剂其中微丸凭借其载药范围宽、流动性好、体积小等优点受到青睐。本文通过对缓控释制剂中微丸的定义、特点、在缓控释制剂类型中应用的原类型、释药机理及其制备工艺和辅料应用的介绍让初次接触药剂学中缓控释微丸制剂的人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微丸制剂铺垫坚实的药剂学基础。引言:近几年药物剂型不断出新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制剂、脉冲式和自调式给药制剂其中缓控释制剂最为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缓控释微丸是缓控释制剂中最受青睐的剂型之一。药物的作用与其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有关通过使药物定速释放来控制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从而使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从而减少药物给药剂量和次数。因此微丸释药基于药物释放模式包括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有一快速释放剂量再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注意确定释药模式前应先确定药物有效浓度范围治疗指数小或半衰期短者均制为缓控释制剂。[1]微丸作为多单元型给药系统的代表具有传统单剂量型缓释制剂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如吸收个体差异小、剂量突释效应低以及释药速率稳定等现已逐渐成为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2]历史我国古代就有中药微丸制剂如“六神丸”、“喉炎丸”、“王氏保赤丸”、“牛黄消炎丸等。最早的是手工泛丸(中药水泛丸)将微丸装入胶囊内给药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1949年SmithKline和French等认识了微丸在缓释制剂方面的潜力把微丸装入胶囊开发成适合于临床的缓释型胶囊制剂使得微丸制剂得到了较大发展。1999年度全球此类产品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13]目前许多缓释、控释胶囊剂如“Theo-24”(茶碱)、“扑尔敏胶囊”“苯巴比妥”等都有微丸制剂一些普通制剂也在逐步采用微丸制剂技术如“伤风感冒胶囊”等。随着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的发展微丸有了很大发展生产由手工制造发展到半机械化和全自动化制备。现状1、定义:微丸剂是指直径小于215mm的丸状口服制剂。是一种剂量分散型制剂通常一个剂量由几十乃至一百多个小丸组成。[4]其应用方式包括将均一的小丸或不同粒径、不同包衣厚度的小丸混合装入空胶囊制成胶囊剂或者压制成片剂。按处方组成、结构及释药机制的不同微丸剂可分为膜控小丸、骨架型小丸及混合型小丸几种类型。[2]微丸通过改变辅料结合药物溶解、扩散的性质来控制释药速度其辅料主要有聚丙烯酸树脂及纤维素衍生物类等。2、优点:2.1改变微丸组合来改变释药速度2.2复方制剂配伍克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2.3在体内多个小丸广泛均匀地分布可防止局部药物浓度太大造成的刺激性与胃肠道接触面积大生物利用度高2.4减少药物副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吸收率高、吸收模式均一减少给药频率提高生物利用度[19]2.5流动性好有较高机械强度不易碎填充胶囊或压片时有利于减小片重差异2.6载药范围宽可从1%~95%以上[5]2.7体积小易于吞服在胃肠道的转运不受食物输送节律的影响直径小于2mm的小丸可通过闭合的幽门因此吸收一般不受胃排空的影响[5]同时又具有吸收率高、吸收模式均一、服用次数少可以和流质一起服用同时还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生产时便于质量控制和含量测定等优越性[6]2.8体内吸收的个体间差异性小准确预测药物释放动力学吸收动力学重现性好3、用于缓控释制剂的原因:3.1很少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尤其是幽门的启闭)的影响。3.2药物在胃肠道表面分布的面积增大使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局部刺激减少或消除。3.3缓释微丸使体内药物滞留时间长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小。3.4经阻滞剂包衣释药速度易于控制易于制成一级、零级或快速释药的制剂。3.5由控释微丸制成的骨架片或灌成的胶囊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浓度且维持时间长血药浓度曲线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6由不同的微丸组成的复方胶囊可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生产时便于质量控制和含量测定。例如:氯化钾缓释微丸灌成胶囊口服后可在胃肠道内很大的表面积上均匀分布在数小时内缓缓释药可避免胃肠道局部粘膜上氯化钾浓度过大因而缓释微丸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性比肠溶衣片和骨架型缓释片的刺激性小。包衣片在3.5小时内完全释放出药物而缓释微丸可持续释药达7个小时。[8]适于制成缓控释的药物有:首过作用强的药物、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抗菌类药物、易成瘾性药物。[21]4、类型及其释药机理:微丸按释药速度主要分为速释微丸和缓控释微丸。还可将速释微丸与缓控释微丸结合以获得理想的释药模型。[9]根据缓控释微丸组成结构及释药机制的不同又分为骨架型、膜控型和骨架技术与膜控技术相结合型微丸[14](1)速释微丸药物与一般制剂辅料(如微晶纤维素、淀粉、蔗糖等)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