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3479256A(43)申请公布日2021.10.08(21)申请号202110735556.5(22)申请日2021.06.30(71)申请人上海格尔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地址201821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工业区回城南路2358号(72)发明人施伟(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代理人顾艳哲(51)Int.Cl.B62D3/12(2006.01)F16H55/2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4页(54)发明名称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该齿条包括变节距齿条本体,所述变节距齿条本体上设有一排啮合齿,所述的啮合齿的齿间距按疏、密、疏形式排布,包括中间的小传动比段(a)、对称设于所述小传动比段(a)两侧的过渡段(b)、以及对称设于所述过渡段(b)外侧的大传动比段(c)。本发明通过疏、密、疏形式排布,在高速时有助于保持驾驶稳定,低速时变道灵敏,从而使停车时具有更好的操控性。齿条中心部分的较低传动比可确保在转向操作初始阶段流畅转向动作,齿条两端较高的传动比确保在较大转向角时可在转向操作中获得快速响应,使极限转向角的操作更加容易。CN113479256ACN113479256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该齿条包括变节距齿条本体,所述变节距齿条本体上设有一排啮合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啮合齿的齿间距按疏、密、疏形式排布,包括中间的小传动比段(a)、对称设于所述小传动比段(a)两侧的过渡段(b)、以及对称设于所述过渡段(b)外侧的大传动比段(c);所述小传动比段(a)啮合齿的齿压力角是19‑21°;所述大传动比段(c)啮合齿的齿压力角是31‑33°;所述过渡段(b)啮合齿的齿压力角在大齿压力角和小齿压力角的范围内平滑过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小传动比段(a)啮合齿的齿压力角是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传动比段(c)啮合齿的齿压力角是32.48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小传动比段(a)的传动比为固定值,传动比大小在56~58;所述大传动比段(c)的传动比为固定值,传动比大小在63~65;所述过渡段(b)的传动比根据正弦规律由小传动比段(a)向大传动比段(c)变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小传动比段(a)的范围为转角±(0~60°)。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b)的范围为转角±(60~210°)。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传动比段(c)的范围为转角±(210~500°)。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小传动比段(a)的传动比为57,所述大传动比段(c)的传动比为64。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啮合齿为斜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啮合齿为直齿。2CN113479256A说明书1/3页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配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VGR)转向齿条。背景技术[0002]提供理想的转向传动比以满足所要追求的汽车特性,可在各种驾驶条件下获得舒适的转向感觉。只有大角度转向和小角度转向之间为转向系统提供不同的传动比,才能实现与汽车特征相吻合的最佳转向。VGR转向齿条包含转向控制可变传动比(VGR)端与驱动助力端二部分,开发目的是在高速时驾驶稳定,低速时变道灵敏,使停车时具有更好的操控性。[0003]专利CN111267940A公开了一种汽车电动助力可变转向齿比转向齿条,包括相互啮合的变节距齿条以及齿轮,其中变节距齿条上设有一排啮合齿,该啮合齿包括小传动比段、大传动比段以及过渡段;其中过渡段设于大传动比段与小传动比段之间,大传动比段中,齿槽夹角为70‑82°,小传动比段中,齿槽夹角为35‑45°;通过调整变节距齿条上齿槽夹角分布,改变齿条节线位置,进而使得齿轮在变节距齿条上的啮合传动过程中,两者之间的传动比发生变化,该专利的变节距齿条齿间距按密、疏、密形式排布,该专利解决定传动比转向器在低速行驶过程中转动灵活性差以及高速行驶过程中由于转向灵敏导致的安全隐患的问题,然而,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