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刍议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 践 【摘要】学习任务群是伴随着新课改以及双减政策落实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 型的深度教学模式,它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型探索、新型尝试学习任务群的理 念,并不是凭空而来,它是深入贯彻落实了新课改政策,逐步将教师以教为主转 变为学生以学为主,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群 的应用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还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连贯 性,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语文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学习任务群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新实践、新探索。学 习任务群的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其核心观点指示着语文学习进入课程化阶段, 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重要转变。它强调学习目标的转变、学 习行为的转变和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师应积极理解这一理念,做好思想 与行动的转变,并根据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单元统整式教学的新设计。 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 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对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认识不全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学习任务群作为新出现的 内容,很多老师都感到迷惑,对其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也占据了大部分, 如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有哪些类型?怎样进行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同时单元整体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也 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认为单元整体教学仅仅只是简单的板块内容的组合而 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二)缺少单元整体设计经验,忽视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单篇教学法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尽管也有部分教师关注到 了单元内部知识的整合性,但大多数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有的片面地将一个单元 的识字、写字笼统地统整在一起,或把几篇课文生搬硬凑地进行教学,缺乏有梯 度的训练语文要素,再者抓不住整个单元的连接线,孤立地训练知识点,分离课 文与课文间的内在联系的结构,割裂了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大情境。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从单元导读入手,整体把握单元任务 部编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排了单元导读部分,而单元导读也为老师和学生 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以及要达成的语文要素目标,这不仅是给老师看的,也 是给学生看的。在每一个单元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单元导读入手, 明确单元整体编排特点,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建立整体意识。 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一读第二单元的单元 导读,让学生说一说从单元导读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的学习主 题是“金秋时节”,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还要提高理解难懂词语的能力,学会 写日记。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目标及方向,让学生带着 目标走进本单元的学习。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继续翻一翻课文,想一想围绕“金秋时节”都选了哪些诗 文?学生归纳: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学习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 声音》三篇现当代诗文。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题目,你们猜一猜,每篇课 文会写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猜想,古诗三首可能是不同的作者从 不同角度描写秋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可能是围绕秋天的水泥道写的; 《秋天的雨》一定是围绕秋天的雨展开的;《听听,秋的声音》写的可能是秋天 的声音,继而让孩子们带着这些猜想走进这个单元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引导,孩 子们带着目标、带着猜想、带着任务开始本单元每课的学习。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增广贤文》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二)适时阶段小结,建立关联意识 从单元整体入手进行一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建立单元整体意识,明确单元 任务。那么接下来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适时“回头看”,进行阶段小结,这样 有利于学生头脑中装着任务、装着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归纳知识,形成能力。 如:第二单元“金秋时节”主题学习,当学完《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 的水泥道》后,要安排学生“回头看”,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在理解单元主题和 “理解难懂的词语”方面有哪些提高?从而也验证了之前的猜想。《古诗三首》 的确是描述了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借秋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铺满金色巴掌 的水泥道》则以儿童的视角,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