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思政育人的探索 “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思政育人的探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公共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凭借“课程思政”理念,从公共音乐课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音乐课程如何在高校中思政育人的具体探索,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音乐课程;思政育人 引言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公共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学科交融亦是课程思政重要理念。“课程”用于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思政”则是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一门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的艺术学科,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学生理念和价值观的形成,成为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的思政育人的重要问题。 一、思政育人的内涵和意义 思政育人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思政育人贯穿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构建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下的思政育人路径 1.强调音乐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音乐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通过音乐的魅力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追求。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通过音乐表达对人道主义、社会公正等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推动音乐与科技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可以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创新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参与度。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技工具,培养科技素养和信息化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引导音乐与社会现实的融合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推动音乐学科与社会的互动。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当代社会问题,并通过音乐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4.强化音乐与人文传承的融合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学科,不仅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形成深厚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思政育人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教师素质问题,需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思政育人的任务。其次是课程设置问题,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符合时间背景和任务的公共音乐课程,增加思政教育元素。最后是学生兴趣问题,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 为应对这些挑战,高校可以进行以下策略的实施:提供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和创新实践;制定多样化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度,组织音乐活动、比赛等,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和创新能力。 结论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作为重要的思政育人工具,具有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潜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强化音乐与人文关怀、音乐与科技融合、音乐与社会融合以及音乐与人文传承的融合,可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然而,实施思政育人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真正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星平,张颖.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与美育人[J].中国美术教育,2016(12):43-44. [2]张倩倩.“课程思政”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