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背影》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单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能随文理解。(重点)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3.赏析朴素、典雅、隽永的语言,描述并评价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或教师演唱)歌曲:《父亲》(原唱筷子兄弟),谈谈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教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亿万儿女对父母给予的厚重而深沉的爱的回馈和感恩。我国著名现代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写了一篇散文,他是怎样表达对父亲的爱这一情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背影》。 任务一: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了解作家和背景 活动:1.朗读课文2,给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狼藉() 蹒跚()簌簌()踌躇() 2.解释下列词语 祸不单行: 狼藉: 赋闲: 踌躇: 颓唐: 交卸: 3写作背景简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惜别。 4.简介作者 预设: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字里行间贮满一种诗意,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在1920年毕业后从事教学和文学创作;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诗》月刊;1932年后参与编辑《文学季刊》《太白》《新文学大系》等;其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其中《背影》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任务二.初读,文章概说 建议大家这样概说课文: 概说文章的叙事线索,如: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概说文中的重要事件,如:文中写了什么事件? 概说文中的主要情感,如:文中表达了作者(父亲)怎样的情感? 预设: 背影为线,视角独特 事有详略,安排分明 父子情深,撼动人心 任务三.研读,句子赏析 本文故事发生于1917年的寒冬,行文中充满了“冷”——一种悲凉的气息,你从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预设:天气寒冷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3.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4.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预设:家境的惨淡 5.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6.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7.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8.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9.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预设:父子的冷漠 资料助读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仍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 10.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预设:社会的动荡 任务四.细读,片断精赏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