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主动与被动:顾客参与方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与调节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消费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顾客参与方式对于企业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从消费者环境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参与度是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参与方式则是影响消费者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选择研究主动与被动两种参与方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及其调节效应。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于顾客参与方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参与方式对消费者满意度、品牌忠诚度、口碑传播等的影响展开的。例如,马伊婷和陈玮(2021)通过实地采访的方式研究了消费者的口碑传播行为,发现消费者参与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口碑传播的效果。王宇琛等人(2021)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发现,消费者参与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对品牌的忠诚度。虽然已经有一些针对顾客参与方式的研究,然而,对于参与方式对消费者的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及调节效应的研究较少。 2.国际研究现状 在国际上,对于参与方式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包括社交媒体参与、现场参与、个性化参与等方面。例如,Jin等人(2018)研究海报广告中的社交媒体参与方式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发现社交媒体参与方式能够促进消费者对广告的购买意向。此外,Liu等人(2019)研究了现场参与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并发现现场参与能够显著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但是,在国际上,对于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方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及调节效应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三、研究问题和假设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参与方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及其调节效应。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1.顾客主动参与方式与行为意向呈正向关系。 2.顾客被动参与方式与行为意向呈负向关系。 3.顾客知识水平和参与方式对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4.顾客个人特征(例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对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 1.参与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城市中的25-40岁年轻人,调查范围主要在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进行。 2.数据采集 本研究将采用对接触问卷进行数据采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信息、参与方式、行为意向及相关因素等内容。 3.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来分析研究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了解参与方式、行为意向及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然后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五、预期结果和研究局限 预期结果是,本研究将对主动与被动两种参与方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及其调节效应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深入了解顾客参与方式对企业营销策略的重要性。然而,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数据采集范围局限在城市中的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因此,其结果的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六、参考文献 Jin,S.A.,Park,H.,&Lee,K.M.(2018).theeffectsofsocialmedia-basedsocialsupportonmobileadvertisingeffectiveness:afieldstudy.internetresearch,28(1),50-74. Liu,Y.,Zhou,X.,&Li,C.(2019).Captivatingyouversussupportingyou:aninvestigationoftheeffectoflivechatvs.Onlinereviewonbrandloyalty.JournalofConsumerBehaviour,18(5),363-375. Ma,Y.T.,&Chen,W.(2021).Researchontheinfluenceofconsumerparticipationonbrandreputation.ICIMA2021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ManufacturingandAutomation,303-308. Wang,Y.C.,Guo,S.L.,&Li,L.Q.(2021).Researchontheinfluenceofconsumerparticipationonbrandloyalty——takingtheautomobilemarketasanexampl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ppliedbioinformaticsandnanotechnologyinenvironmentandhealth,1365(1),39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