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回归课本 编者的话在广泛征求教研人员及高三数学老师意见的基础上,本期的“高考频道”栏目,我们以“回归课本”为主题组 织了一组文章,供大家在高考复习的后期指导学生时参考. 这组文章共有6篇,其中第一篇是回归课本的总体认识和指导,由裴光亚老师撰写;其余5篇是回归课本的具体内容的 研讨和提示,由湖北省武汉市的几位老师撰写初稿,并请山东省诸城一中陈永林老师主持,诸城一中部分数学老师参与修改 和统稿.最后由本刊试题研究组审订. 裴光亚老师参与了本组文稿的内容策划并在成文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本刊特致谢意. 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裴光亚 假如我们把高考数学复习作为一门学问,那么这门学题的潜规则:从课本中寻求支撑.来自考试部门的评价报告 问的基本公理有哪些呢?回归课本,作为其中的一条,大概也可以印证这一规则,如若不然,为什么在几乎所有评价报 是没有争议的.告中,都有历数试题与课本联系的部分呢?当一道试题因 为什么呢?因为课本是试题的基本来源,是高考命题新颖可能不被一线教师接受时,命题者都会从课本中寻找 的主要依据,大多数试题的产生都是在课本基础上组合、加理由.课本规范了命题的创新性,“数学教育的现代理念+ 工和发展的结果.高考命题的原则是:坚持稳定,而又注重(加上)课本”构成数学试题创新的基本策略,“课本一(减 在稳定基础上的创新.那么,靠什么来决定它的稳定性?不去)模拟套卷”成为创新试题的一个来源.一位国内权威的 是应考热点,也不是模拟试卷,而是课本,只有课本才是相数学高考命题专家曾感叹:“高考数学试题,不是弱者生存, 对稳定的.在《2007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对高中教学的导向述也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一位国外的考试专家也 评》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表格,在全卷的14道客观题在强调:“命题就是妥协.”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难窥 中,就有11道题指明了所在课本的出处.湖北的命题原则见命题者的秘密.课本,在给命题者提供丰厚资源的同时, 更是明确指出:“立足基础,切合教材,贴近生活,背景公平,也在制约着命题者的自由想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 控制难度”,这里有五个词组,如果我们逐一追问:怎样立足很多试题具备高等数学的背景,来自现代数学的前沿.的确 基础?什么是学生的生活?用什么来保证“背景公平,控制如此,但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背景”“前沿”与课本的契合,找 难度”?就会发现:构成原则的五个词组,几乎每个词组都不到课本契合点的题目是无本之木.我们也偶尔听到这样 与课本有关.这种回归课本的导向作用,不仅有利于命题的的说法;某命题者宣称只注重高校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稳定,也有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对中学数学教学中事实上从来不参考中学教材.恕笔者直言,不论是宣称者还是转述 存在的资料泛滥、滥用资料现象是有力的矫正.课本决定了者,更可能是杜撰者,都多少有些无知.高考数学命题,事关 试题的稳定,又是什么决定了试题的创新呢?也是课本.因重大,失课本者,失依托,也失民心.我们决不可相信高考数 为一个创新题,如果没有课本的支撑,是没有生命力的.试学命题可以无视课本的谎言. 想一下,假设一位命题者,具有某种理念,从而产生一种创回归课本,不仅是备考者应对命题者的策略,也是备考 意,而且也具备了相应的材料,由此命制出一道新颖别致的者提升应考者能力水平的手段.现在就让我们从应考能力 题,我们称做创新.但创新的成果能不能用于高考呢?如果的角度来看回归课本的意义. 没有课本的支持,命题者敢把这样的成果用于高考吗?数学高考,首先需要的是阅读能力.你要能读懂题目, 2006年,湖北首开先河,出了一道考查正态分布的解答题,知道题目说的是什么,从中获取信息.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 反响之强烈绝不亚于2005年浙江关于“平面区域”选择题意,运用探究题、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来考查学生的能力. 的讨论.湖北的正态分布题位列第19,在解答题中位列第4,这些题型的出现导致试卷长度增大,阅读量增加.1999年关 但在六道解答题中分值最少,如此迹象表明,命题者在确定于“冷轧钢”的数学应用题,被认为是历届高考应用题中的 这道题时似乎犹豫过,最终定夺显然与课本有关.因为只要难题.其实,就知识运用而言,该题可归结为增长率问题,而 读懂课本,解答这道题是不难的.这道题的出现是否适当、教材中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不少,诸如利息、产值、成 适时,我们不去评论它.但它的出现确实透露了高考数学命本等.我们常说举一反三,现在有了三,我们为什么不能识 别出那个一呢?难在哪里?难在背景陌生,难在信息隐含是探寻解题思路、进行合情推理的依据.在课本中,比这些 在文字表述中.但是,我们的高考复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背结论重要的还有方法,方法不就存在于课本之中吗?比如, 景,也不可能模拟所有的文字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