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6184437A(43)申请公布日2016.12.07(21)申请号201610675369.1B60G17/00(2006.01)(22)申请日2016.08.16(71)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地址221116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学路1号(72)发明人李允旺葛世荣李伟张成封昂(74)专利代理机构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9代理人刘立春(51)Int.Cl.B62D55/065(2006.01)B62D55/084(2006.01)B62D55/116(2006.01)B62D61/00(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8页(54)发明名称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及具有其的消防移动平台(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包括基架、双蜗轮机构、变形驱动组件和行走组件;所述双蜗轮机构包括: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基架可枢转地相连;蜗轮,两个所述蜗轮对称地设在所述蜗杆两侧且均与其啮合,两个所述蜗轮均与所述基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变形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蜗杆转动;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蜗轮相连。所述蜗杆转动时,可驱动两个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的所述蜗轮反向地转动,带动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可反向地摆动,从而改变了两个行走组件的夹角,实现了行走部的变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的消防移动平台,因为采用了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提高了其地形通过性、适应性与运动稳定性。CN106184437ACN106184437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架;双蜗轮机构,所述双蜗轮机构包括: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基架可枢转地相连;蜗轮,所述蜗轮为两个,两个所述蜗轮对称地设在所述蜗杆两侧且均与所述蜗杆啮合,两个所述蜗轮均与所述基架可枢转地相连;变形驱动组件,所述变形驱动组件与所述蜗杆相连并驱动所述蜗杆转动;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蜗轮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角检测模块,所述夹角检测模块与所述变形驱动组件相连用以检测蜗轮转角;所述夹角检测模块为编码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组件为轮式行走组件,所述轮式行走部组件包括:轮式行走部架,所述轮式行走部架与所述蜗轮相连;车轮组件,所述车轮组件与所述行走部架相连;车轮驱动件,所述车轮驱动件与所述车轮组件相连,并驱动所述车轮组件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组件为履带式行走组件,所述履带式行走组件包括:履带架,所述履带架与所述蜗轮相连;履带轮,所述履带轮与所述履带架相连,所述履带轮包括驱动履带轮和从动履带轮;履带,所述履带包络在所述履带轮外,并与所述驱动履带轮相啮合;履带轮驱动件,所述履带轮驱动件与所述驱动履带轮相连,并驱动所述驱动履带轮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上设有蜗轮轴,且所述蜗轮轴的两端与所述基架可枢转地相连且伸出所述基架,所述蜗轮轴在所述基架的外侧与所述行走组件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与所述基架间设有轴承,所述蜗轮轴的两端与所述基架间设有轴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与所述蜗轮轴固定连接,所述蜗轮为不完整齿蜗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形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或液压马达,或经过减速的电机,或经过减速的液压马达。9.一种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车体;两个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且所述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的所述基架分别于所述主车体的两侧相连。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差动平衡装置,两个所述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的所述基架与所述主车体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差动平衡装置分别与所述主车体和两个所述基架相连。2CN106184437A说明书1/7页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及具有其的消防移动平台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蜗轮机构变形行走部及具有其的消防移动平台。背景技术[0002]应用于消防救援、探测侦察等领域的移动机器人,需要面临复杂的地形环境,因此要求机器人应具有良好的地形适应性、通过性以及运动稳定性。有些地形要求机器人具有较高的净空高度,以防止障碍卡阻机器人底盘;有些地形要求机器人具有较低的重心位置,增加机器人的接地以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如攀爬斜坡时。而目前的机器人行走部不能根据地形的变化而调整姿态,因此越障能力与地形通过性受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