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8278020A(43)申请公布日2018.07.13(21)申请号201711472436.0(22)申请日2017.12.29(71)申请人西南交通大学地址610031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72)发明人常相辉冯治杰陈晓宇郭翔胡世杰刘健翔周宪政陈柯名(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代理人徐鸿(51)Int.Cl.E04H6/02(2006.01)B60L11/18(2006.01)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3页(54)发明名称共享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车库(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共享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车库,涉及共享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领域,包括主体框架、面板、充电机构、锁定机构和控制机构,面板铺设于主体框架上,充电机构与主体框架活动连接,面板开设有充电口,充电机构设置有充电头,充电头用于穿过充电口并为电动汽车充电。该车库既可以作为为电动汽车充电的装置,又可以作为停靠电动汽车的车位。该车库将充电机构设置在面板以下,当电动汽车行驶到面板上的时候,轮胎会压到充电机构的承压板,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充电头被抬起来并与电动汽车的充电杆插接,开始充电,无需单独进行充电操作,使用非常的方便。该智能车库还有识别功能,非系统内的车辆无法驶入该车库内,避免其他车辆的占用。CN108278020ACN108278020A权利要求书1/2页1.一种共享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10)、面板(20)和充电机构(30),所述面板(20)铺设于所述主体框架(10)上,所述充电机构(30)与所述主体框架(10)活动连接,所述面板(20)开设有充电口(21),所述充电机构(30)设置有充电头(31),所述充电头(31)用于穿过所述充电口(21)并为电动汽车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0)包括至少两根并排设置的横梁(12)和至少两根并排设置的纵梁(11),所述纵梁(11)的一端为进库端(110),所述纵梁(11)的另一端为停靠端(111),其中一根所述横梁(12)连接于所述进库端(110),另一根所述横梁(12)连接于所述停靠端(111),所述充电机构(30)包括安装板(32)、至少两块承压板(33)和至少两块连接板(34),所述安装板(32)和所述连接板(34)均位于所述面板(20)的底部,所述承压板(33)的一端靠近所述停靠端(111),所述承压板(33)的另一端与连接板(34)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板(34)的远离所述承压板(33)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32)连接,两块所述承压板(33)和两块所述安装板(32)沿所述安装板(32)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板(34)与所述纵梁(11)转动连接,所述面板(20)的与所述承压板(33)对应的部位开设有第一通孔(22),所述承压板(33)能够往复运动于所述第一通孔(22)的两侧,所述充电头(31)安装于所述安装板(32)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享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头(31)包括底座(310)、充电部(311)和至少四根连接弹簧(312),所述底座(310)固定于所述安装板(32)的中间位置,所述底座(310)的截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四根所述连接弹簧(312)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310)的四个角,所述弹簧的远离所述底座(310)的一端与所述充电部(31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享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车库,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停靠端(111)的所述横梁(12)设置有两根复位弹簧(114),所述复位弹簧(114)的一端与所述横梁(12)固定,所述复位弹簧(114)的另一端与所述承压板(33)的远离所述连接板(34)的一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享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部(311)为四棱柱型,且所述充电部(311)的截面面积从靠近所述底座(310)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底座(310)的一端逐渐变小,所述电动汽车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充电部(311)相匹配的插孔,所述充电部(311)的顶部设置有充电孔,所述插孔内设置有与所述充电孔相匹配的充电杆,所述充电杆用于与所述充电孔插接,所述充电孔包括梯形孔(313)和圆孔(314),所述梯形孔(313)与所述圆孔(314)连通,所述梯形孔(313)的一端为第一端(3130),所述梯形孔(313)的另一端为第二端(3131),所述第一端(3130)的宽度与所述圆孔(314)的直径相等,所述梯形孔(313)的宽度从所述第一端(3130)向所述第二端(3131)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二端(3131)设置于所述圆孔(314)的远离所述停靠端(111)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