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9762910A(43)申请公布日2019.05.17(21)申请号201910022916.X(22)申请日2019.01.10(71)申请人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址610041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学路6号(72)发明人尚婧晔黄燕张光葭钟波王谦喻文杰何伟廖沙王奇李调英陈兴旺(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9代理人郭艳艳傅晓(51)Int.Cl.C12Q1/6888(2018.01)C12N15/11(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序列表3页附图3页(54)发明名称一种用于同时检测两型包虫病的引物及试剂盒(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同时检测两型包虫病的引物及试剂盒,引物以冻干粉或溶于缓冲溶液中的形式装于试剂盒内。引物包括三对特异性引物对,分别为:细粒棘球绦虫特异性引物对、加拿大棘球绦虫特异性引物对和多房棘球绦虫特异性引物对。利用本发明试剂盒中的三对引物,通过一轮PRC扩增可检测三种病原的单独或混合感染,根据扩增产物电泳中出现的特定条带可确定被检测样品是否有感染和感染虫种。采用本发明中的试剂盒,不仅操作快速、方便,而且能够准确诊断和鉴别由三种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包虫病。CN109762910ACN10976291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用于同时检测两型包虫病的引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对特异性引物对,其中:引物对1:序列见SEQIDNO.1和SEQIDNO.2;引物对2:序列见SEQIDNO.3和SEQIDNO.4;引物对3:序列见SEQIDNO.5和SEQIDNO.6。2.一种两型包虫病快速检测用试剂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物以冻干粉或溶于缓冲溶液中的形式装于所述试剂盒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内还包括含有TaqDNA聚合酶、dNTPs、MgCl2、反应缓冲液、凝胶上样燃料的2×TaqPCR扩增试剂和无核酸酶水。2CN109762910A说明书1/5页一种用于同时检测两型包虫病的引物及试剂盒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引物和试剂盒,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同时检测两型包虫病的引物及试剂盒。背景技术[0002]包虫病是由棘球属内多个虫种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社会经济负担的重大人兽共患传染病。包虫病主要分为囊型和泡型两种,前者分布范围极广,全球患者疾病负担达到1,009,662万个DALYs(伤残调整寿命年),每年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逾30亿元;后者又被称作“虫癌”,可导致肝癌样病变,致死率极高,十年不治疗死亡率达到94%。中国是全世界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患病推算人数达到11.5万,每年患病家畜超过5000万头,造成的人畜经济损失约占全球的40%,位居全球首位。包虫病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除西藏外9省350个流行县,受威胁人口超过5000万人,是流行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0003]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棘球绦虫是人畜包虫病的病原体,由9个虫种组成,其中4个虫种在我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但只有其中3种——引起囊型包虫病的狭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sensustrict)和加拿大棘球绦虫(Echinococcuscanadensis),以及导致泡型包虫病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对人体具有致病性,是当前我国包虫病防治和研究的主要对象。由于两型包虫病治疗原则、药物疗效显著不同,三个虫种生活史、传播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因此,两型包虫病的准确诊断和鉴别作为包虫病有效治疗、科学防控的基础,显得极为重要。[0004]目前,包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于B超、CT等影像技术和病理检查,因方法自身限制,易造成小病灶、非典型病灶的误诊、漏诊和分型困难,尤其是对于包虫病主要流行的民族偏远地区,由于以上诊断技术水平的普遍偏低,更易出现误诊等问题;对于包虫病低流行区或非流行区,由于接触病例较少,缺乏相关经验,即便在一些三甲医院,同样存在错误诊断或分型的情况。血清学检测是另一项目前采用较多的包虫病诊断方法,但现有的检测试剂盒假阳性高、交叉污染严重,其检测结果仅能作为辅助依据供以参考。目前,针对包虫病的诊断方法,除了准确性不足,难以保证治疗的及时性和效果以外,更重要的是,现有用于包虫病的检查手段均不能实现虫种水平的鉴别,换言之,无法根据患者感染虫种的变化判断环境中虫种传播的消长情况,从而及时调整防控策略。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