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时教案 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学习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教具电子白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归纳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6根火柴,聪明的你可以用它们摆成什么图形或文字呢?哪个同学来试一试。 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活跃,也很有创造性,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确实不止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0页。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班读一遍。 展示学习目标: 1.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习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3.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让我们来扫清字词障碍。 下面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读一读这些字词,请这四位同学读。(从后面开) 1、汲取()2、根深蒂固() 3、孜孜不倦()4、锲而不舍() 真棒,全对了。 全部同学齐读一次。 (二)、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观点。(3分钟) 经过我们的通力合作,解决了字词障碍,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并用破浪线划出。 作者在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对此,作者得什么结论? 师:谁能告诉老师呢?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咱们齐读一遍。 (三)、研读课文 师:那么要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懒于什么思维? 生:创造性思维 师:那怎样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呢?(白板)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第5、6段) 哪位同学来回答呢?(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作者认为具备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 明确 1、拥有知识。(首要) 2、运用知识。(关键) 3.不断尝试(重要) 师:罗迦·费·因格,认为发挥创造力有这3个条件,作者有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吗?让我们来找一找。 (1分钟) (找到了吗?) 运用了两个例子来证明: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的原理与硬币打制器的原理组合起来就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机。 (在哪一段找到的?) 师:葡萄压榨机与硬币打制器有关联吗?我们来看看文中的这个句子作者是这样阐述的。第7段第一行(我读)“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势”,(看白板)约翰·古登贝尔克原来就了解这两种机械工作原理,然后把两个毫不相关的知识灵活运用,才产生新的发明。 不仅如此,作者另举了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一事例,充分证明了观点中的第一第二个条件。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举一个通过不断尝试获得成功的实例? 学生谈(2-3人) 同学们知识面很广,通过刚才学习我们学到了一种方法,运用事例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自己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举了两个实例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四)辨一辩 师:很多人都希望成为像发明家或创造大师,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呢?(白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下面我们将进行一场辩论赛,1、2组正方,你们的观点是:人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3、4组反方,你们的观点是:不是人人都具备创造力,请同学们讨论1分钟,找出支持观点的依据,当我说开始时正方第一个同学先陈述观点然后再辩,接着反方陈述观点在辩论。 ) 如果有,请你说一说你的经历。 外国的:①牛顿—苹果---发现万有引力 ②瓦特---烧开水---发明蒸汽机 ③爱迪生—不断试验---发明电灯 ④诺贝尔—发明了雷管 ⑤富尔顿—蒸汽轮船⑥盘尼西林—青霉素 ⑦布什内尔—潜水艇 ⑧贝尔---发明电话⑨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 中国的: 我国古代的:鲁班---草---锯子 现代的:袁隆平---杂交水稻 师:大家辩论得很激烈,看来大家的思维已经擦出了火花,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元芳你怎么看?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怎么认为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的,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哪一段哪一句?) 2,师:既然人人都具有创造力,那这种能力是不是因人有强弱之分呢?我们来看作者针对这个问题的论述(白板) (请同学们默读第10—12段) 师:是什么原因致使人们的创造力有强有弱呢? 总结,人人都有创造性,但因人而异有强有弱,因为拥有创造力的人:1、他们自信2、并且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并且进行反复的推敲,逐渐充实。 师:正如一个普通的苹果,却砸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他没有吃掉它,而去思考苹果为什么会往下落,不往上飞,他正是抓住了这一闪念的想法反复推敲,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不仅是他,还有贝多芬、爱迪生、富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