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2026460A(43)申请公布日2020.12.04(21)申请号202010813722.4B64C25/24(2006.01)(22)申请日2020.08.13(71)申请人湖南师范大学地址410081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72)发明人龚也君(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润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446代理人林伟斌(51)Int.Cl.B60F3/00(2006.01)B60F5/02(2006.01)B64C3/54(2006.01)B64C3/52(2006.01)B64C25/1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6页(54)发明名称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包括:舱体,提供载人空间;活动机翼,设置于舱体的两侧,具有弹性且为分段结构,在机翼长度方向上包括与舱体转动连接的翼根段、与翼根段转动连接的翼尖段;外覆壳,与舱体活动连接,沿舱体的外周移动以驱动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伸展姿态包括完全伸展、半伸展、完全收纳姿态,完全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完全伸展,半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翼尖段完全伸展,完全收纳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机轮,设置于舱体前后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实现水陆空三栖载人,切换对应不同环境的不同行驶状态时不需要特定环境过渡,且陆地行驶占用空间小,便于投入实际应用。CN112026460ACN11202646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提供载人空间;活动机翼,设置于舱体的两侧,具有弹性且为分段结构,在机翼长度方向上包括与舱体转动连接的翼根段、与翼根段转动连接的翼尖段;外覆壳,与舱体活动连接,沿舱体的外周移动以驱动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所述伸展姿态包括完全伸展、半伸展、完全收纳姿态,所述完全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完全伸展,所述半伸展姿态中翼根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翼尖段完全伸展,所述完全收纳姿态中翼根段、翼尖段绕舱体弯曲和/或折叠;机轮,设置于舱体的前后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外覆壳包括具有弹性的缓冲部、支撑缓冲部的顶持部,且缓冲部至少在活动机翼处于完全伸展姿态、半伸展姿态时抵于活动机翼下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为纺锤形舱体,外覆壳包括对应设置于两侧活动机翼下方且绕舱体弯曲的两块弧形板,弧形板靠近活动机翼的一侧形成缓冲部,相对一侧形成顶持部,弧形板沿纺锤形舱体周向移动以驱动对应侧活动机翼变换伸展姿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两侧弧形板在舱体周向上的总长度大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两侧弧形板顶持部在舱体周向上的总长度小于舱体对应周向长度的1/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包括内舱、包裹内舱前侧的前段外舱、包裹内舱后侧的后段外舱,外覆壳包括设置于前段外舱与后段外舱之间、内舱外两侧的绕内舱周向弯曲的弧形板。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前后侧上部设有玻璃舷窗。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内设有座椅、全方位旋转底座,所述座椅固定于全方位旋转底座上。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的前端设有空化器。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其特征在于,舱体上设有机轮收放装置,机轮通过机轮收放装置与舱体连接。10.一种停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和充电桩,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直立停放于与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匹配的充电桩上。2CN112026460A说明书1/9页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陆空三栖载人工具及其停放系统。背景技术[0002]常见的交通工具通常只能在单一环境条件下行驶,无法在多种环境下行驶;如,汽车,通常只能在陆地上行驶,无法在空中、水中环境下行驶;同理,船舶、飞机同样也只能分别在水中、空中进行行驶。为此,现有技术研究有多栖的载人工具,包括水陆两栖、路空两栖载人工具等,以实现一机多用的效果,但现有技术中的多栖载人工具存在较多缺陷,如,现有的水陆两栖载人工具在切换不同环境行驶时往往需要陆地与水面之间有浅滩进行过渡,水陆行驶切换受条件限制;现有的陆空两栖载人工具由于需要在陆地上展开较宽的机翼,占用空间大,所以往往无法投入到实际生活中使用,尤其是车辆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