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松林小学刘海英 所谓教学情景,就是将生动的画面,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某项活动,甚至是某种现实情境中的声音运用到课堂中来,再现某一生活场景;或者直接让学生进入生活,进行现实体验。教学情境的设置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心理机能,通过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而情境作为联结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并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水平。因此,情境设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以解答,学得愉快、记得牢固。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在课前谈话中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过过生日吗?每年一次的生日总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父母、亲人的关怀,可是小明今年八岁了,却只过两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他的爸爸妈妈忘记了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很好奇。这种悬念的制造,令学生兴趣大增,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二、巧妙设问,创设情境。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位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教师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充分利用儿歌或童话故事创设情境。 儿歌和童话故事充满童趣,比较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很多国外的教材在这方面就比较值得借鉴。例如新加坡教材(FEDERAL版本)的情境:在动物聚会上,有不同的蛋糕,有不同的汉堡,有不同的萝卜,饮料中被打翻的有几瓶?7个国王住在懒人国,4个睡着了,几个还醒着?鲨鱼饿了,前面的人和动物都在跑,看谁游得最快?……打翻的瓶子,睡觉的懒人,凶猛的鲨鱼……都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因为这些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 又如一个老师在一位教师在讲授《乘法》时,引入童谣: 1只青蛙2条腿,2只眼睛1张嘴,扑通一声跳入水; 学生热情空前高涨地往下接: 2只青蛙4条腿,4只眼睛2张嘴,扑通两声跳入水; 3只青蛙6条腿,6只眼睛3张嘴,扑通三声跳入水; 4只青蛙8条腿,8只眼睛4张嘴,扑通四声跳入水; 5只青蛙10条腿,10只眼睛5张嘴,扑通五声跳入水; 6只青蛙12条腿,12只眼睛6张嘴,扑通六声跳入水; 四、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挖掘活动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多动手,可以促进他们的感觉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数事实也不断表明,儿童知识的积累是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动手操作是儿童获得灵感,丰富自身经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积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然后设问:你觉得这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能用我们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去验证你的猜想吗?这样一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证实自己的想法,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 五、联系实际,挖掘生活情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可以说,生活才是数学的灵魂。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才能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讲了很久学生还弄不懂。但是老师如果将这道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马上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