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125512马楠 观点与原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育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相对稳定结构形式,是组织化和结构化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模式的选用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的条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关注探究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 案例:电磁感应现象 引入 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形成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新的物理量,这就是—— 一、磁通量 物理学上定义,通过磁场中任何一面积元S的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矢量B在该面积之法线方向上的分量与面积的乘积。怎样理解这个表述呢?→草稿板图、矢量分解说明… 如果磁场恰好就是垂直这个面积S的,这个分解还有必要吗?→学生:没有必要。 当匀强磁场中有一个垂直磁场的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面积为S,则穿过这个平面的磁通量(简称磁通)为 Φ=BS 启发:如果考查的平面和磁场不垂直,磁通量有该怎样求呢? ☆学生尝试…得方案:①分解磁场,取B⊥;②取正对面积,取S⊥。(教师配合版图1、2、3讲解…) Φ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请同学们回忆:当我们用磁感线表征磁场时,B的大小怎么体现? 学生:磁感线的疏密。 磁感线的疏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穿过单位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 学生:是的。 因此,当我们再观察Φ的定义式时,不难发现,Φ的物理意义就是什么? 学生:磁感线的条数。 物理意义:磁通量表征磁感线的条数。 单位:韦伯;1Wb=1T·m2=1V·s 磁通量是矢量还是标量?这里有一个矢量乘法的问题,我们还不可能理解透彻,因此只能正面告诉大家—— 磁通量是标量 磁通量是标量,却有正负之分。当我们规定从平面的一面穿进的磁感线条数为正通量,则从另一面穿进的磁感线条数为负通量,磁通量的运算遵从代数法则。 二、电磁感应现象 有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初中时已经见过了,这里加深以下印象—— 演示:图4所示的实验 引导学生用“回路”和“磁通量”的语言分析实验的结果和原因。 ★师生讨论:如果导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会不会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感应电流? 演示:验证上面的结论 演示:图5所示的实验 引导学生用“回路”和“磁通量”的语言分析实验的结果和原因。 ★师生讨论:如果磁铁在螺线管中不动,会不会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感应电流? 演示:验证上面的结论 演示:图6所示的实验 1、开关合上、断开瞬间,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情况; 2、合上开关后,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情况。 ★学生总结类似规律… 结论展示: 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学生自己设想一些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方案,上台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 三、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发生电磁感应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电的过程,电池的电能输出需要消耗化学能,那么,电磁感应的电能输出会消耗什么形式的能量呢? 我们下面看一个基本模型(图7) 大家注意,这实际上是图4所示实验的一个抽象 ★师生共同分析:电流情形→安培力情形→对导体棒动力学分析,得到→速度减小、动能减小。 结论:机械能能转化成电能。 学生类比分析图5实验的能量转化。 四、教学反馈 教材P1195第(1)(2) 作业:阅读教材; 教材P1195第(3)(4)(5)题, 评析:这一节电磁感应的新授课,由于实验较多,而且重在规律的获得,因此应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而本节课采用传统是先介绍磁通量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出电磁感应现象。下面,我们先回顾一下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也许给我们有所启示。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以后,法拉第在1822年提出了“把磁转变成电的”光辉思想,1831年8月,法拉第在发现了感应电流以后,不断实验,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一、变化着的电流;二、变化着的磁;三、运动的稳恒电流;四、运动的磁铁;五、在磁场中运动的导线。法拉第在11月24日,向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报告了他的重大发现,把他所观察的现象正式定名叫“电磁感应”。1845年韦伯用数学方法对电磁感应进行了系统研究,1846年麦克斯韦在其《电磁场动力学理论》一文中,首次引入了磁感量概念,而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进行了统一,直至1851年法拉第在《记磁力线的物理特征》中首次提出电磁感应定律,1935年国际工程大会为纪念韦伯对电磁学的贡献,将韦伯命名磁通量的单位。从这段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经过提出问题,获得证据,从证据中对科学问题作出回答,评价已获得的解释,最后修正提出的解释。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一样。因为,科学学习的本质是探究学习。上述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