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文类别:教学论文类 参评学科:数学 论文题目:小议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作者姓名:李东媚 单位名称:广西东兴市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13607707824 小议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内容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照新课程,我们就应当把学生的发展立为学校教育教学之本。这就要求教师认识、体悟教学的新理念,真正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新课程改革的领头羊。本文就教师的角色转换展 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教师角色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要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首要的便是找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和所要扮演的角色。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教师角色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转换: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由学生学业成绩的裁判者转变成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了评价的选拔和淘汰功能;强化了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了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娴熟驾驭课程评价艺术,注重从课程的始点、过程、终端关注每个学生,注重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侧重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根据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反省认知能力,使他们主动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的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计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的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从“教书匠”转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教教科书”而不是“用教科书教”,“教书”已成为了一种技艺,“教师”也就成为了掌握一门技术的技术人员——“教书匠”。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新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教育方法”时代进入“教育内容”时代,教师不仅是一个课程的使用者,同时又是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这表明,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既是一个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课程改革的原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非教师本身的需要,但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注意研究社会、学科、学生的发展,就可能产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需要,如果教师具有和社会相一致的需要,那么教师为了满足这种本身的需要,就必须会促进课程改革的进步。为此,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