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以《图形与 几何》教学为例 目前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完善、教学流程安排合理、教学作业布置恰当。此 背景下,教师有必要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 富有逻辑、结构明显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关联建构知识体 系,发展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 一、衔接环节:构建结构化的教学流程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不让,然后为德。”“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古代先贤荀况的这两句名言 为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提供了启发[1]。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不 知”与“不能”,根据其具体学情有序提出问题、导入新知、组织讨论,促进学生化 “不知”为“知”,化“不能”为“能”,使学生在结构化的教学流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能 力。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分析构建结构化 教学流程的方法: (一)旧知导入,串联教学内容 学习该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的《认识图形(二)》一课中已 经初步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该部分内容之后,教师会陆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面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圆的认识等知识点。其中,直观 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可作为本课教学内容的起点,教师通过导入旧知唤醒学生 对过去知识的记忆,使其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未知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拉近 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点的关联、建构[2]。 导入环节,使用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数学知 识无处不在,今天你能不能找出藏在教室图片中的数学知识?有哪些物体的面是 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在学生用手沿着图片描边,用纸、笔将黑板、墙面、窗框等物体中蕴藏的长 方形、正方形画出后,教师将旧知识与新课内容串联起来,揭示课题:生活中这 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今天这节课就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合作讨论,引发深度思考 《吕氏春秋》有语:“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这句话说明了群体 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认知水平较低、思考问 题的角度单一、不能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等问题[3]。在课堂上组织合作讨论, 可以使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思考方法,转换自身的思考角度,促 进学生全方位、有深度地思考与探究。揭示“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 题后,教师组织讨论活动: 【活动1】:长方形、正方形和普通四边形的区别是什么? 【活动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 【活动3】: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怎样验证? 活动1以对比普通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差异为主,通过异质比较突出 图形特征。讨论过程中,学生使用画图法、测量法、重合法、折纸法等多种方法 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与普通四边形在边、角两方面的差异,初步理解长方形、正 方形的规则性。 活动2以观察、讨论图形本身为主,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应用刻度尺、量角 器等工具测量图形的上下边与左右边,四个角的角度,使其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 相等、左右两边相等,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发现正方形上下左右四边 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活动3以验证讨论结果为主,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借助工具测量、手工对折 等方式比较验证讨论结果。 通过组织讨论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图形与几何》的学习过程中,并在 提出想法、采取操作、观察结果等步骤掌握关键知识,形成结构化的学习倾向。 (三)抽象总结,强化知识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讨论学习所得的结论也会存在一定的漏 洞。教师应发挥自身的组织教学功能,有序实施总结教学环节,通过组织汇报、 呈现理论等方式为学生的讨论学习成果作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 解。 1.小组汇报,由各组学生交流补充。组织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 果,如:本小组使用测量方法,了解到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在学生分享时,由其他小组学生作补充,如:本小组同样使用测量方法,测量出 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在组与组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弥补某些学习小组在讨 论学习中的不足,完善其知识体系。 2.呈现理论,由教师展开讲解。组织学生将注意力回归教科书,同时使用 PPT呈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相关知识,播放长方形“长”缩短的FLASH动画, 补充“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知识点,弥补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的 学习不足,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建模分析,形成数学抽象思维。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薄弱,在教师呈现 理论后,仍存在疑惑,如为什么是这样、这个概念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为解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