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01任务一、简答题(共10道试题,共100分。)1.简 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答案: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 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 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2.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语文 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答案: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 力; 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 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 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的基本特点。 答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 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 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 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 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 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 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 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第二,是形式和内 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 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 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 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 不能偏重某一方面。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 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 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能结 合实际加1分。 5.简述语文素养的内涵。 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 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 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 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 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 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6.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答案: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 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 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首先,要关注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其次,要重 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 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范和在实践中体验, 不需要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知识。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异。教师要重视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 发展。 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答案: 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 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 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 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 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 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 动中。 8.比较并简述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 别。 答案: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 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两者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1)更 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 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 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