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工学结合教学研究,能为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能够丰富对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极大地研究价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更新观念,推进工学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努力搭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90-02ResearchofTrainingModeofVocationalCollegeBasedontheWork-studyZHAOYun-ting(DepartmentofEnergyElectrical,TianjinUrbanConstructionManagementVocationTechnologyCollege,Tianjin300134,China)Abstract:Teachingandresearchofthework-studyhasgreatvalue.Itcaninjectnewvitalityintovocationalcollegescurriculumandteachingreform,andenrichthetheoryandpracticeofteachingmethods.Theemphasisoftrainingmodereformisthepracticaloftheteachingprocess,openness,andoccupational.Updatetheirconcepts,promotethecombinationofengineering,exploretheintegrationofclassroomandinternshipsites,effortstobuildaplatformbetweenthestudents,schools,businessesandtoachieveatripartitewin-winsituation.Keywords:teachingreform;training;work-study;postpractice国家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思想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需要。因此,我们高职教育要不断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建筑企业现阶段正经历计划经济体质向市场经济体质的转轨,毕业生毕业就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学院就必须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模拟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教室和实训室综合布置,专业课程按学习领域或社会需要设置。校外实训场地是根据各专业岗位群模块定岗实训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学生锻炼实际技能的根本。目前,我院积极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年,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将理论教学、专业实训、技能考核三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掌握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第二阶段为1年,学生到智能楼宇或建筑施工企业顶岗实习(以建筑电气和智能楼宇专业为例),掌握相关的岗位工作能力,最终完成学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工学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1建立起一种全新观念近几年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未能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重理论重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粉笔+黑板”,却无形中忽视了实践和技能的锻炼,学生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却难以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这样必然会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进而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观念,使教育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打造一支全新的技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是重中之重。这就要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每个人建立推进“工学结合”的观念,把工学结合作为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根本方向,转变我们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由于企业的技术要普遍超前学校的教学内容,而且更具有针对性,所以学习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为以后快速适应企业需要提供了保证。根据企业需求、学生特长爱好以及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师资、实训条件,推行按计划、分阶段、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订单培养、因材施教等要求。并且安排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关骨干人员多交流,举行座谈会,共同制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