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0903269A(43)申请公布日2020.03.24(21)申请号201811077430.8C07C29/76(2006.01)(22)申请日2018.09.15(71)申请人深圳爱拓化学有限公司地址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三围社区油站南侧汇庭居汇吉阁302(办公场所)(72)发明人罗来旺(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代理人汤东凤(51)Int.Cl.C07D307/92(2006.01)C07C35/36(2006.01)C07C49/733(2006.01)C07C45/78(2006.01)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5页(54)发明名称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医药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将及己依次经过粉碎、浸渍、超声处理、过滤、减压浓缩、干燥、洗脱、浓缩和分离处理,最终得到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成品;本发明首次将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应用在癌症的治疗方面,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出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有望开发为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CN110903269ACN110903269A权利要求书1/2页1.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包括以下六种,其结构为:其中,上述各化合物对应的名称为:YCSZ-1:(5S,7R,9R,10R)-杜松-3,6-二烯-7,12-内酯;YCSZ-2:(5S,9R,10R)-杜松-3,6,7-三烯-7,12-内酯;YCSZ-3:(5S,6R,9R,10R)-6-羟基-杜松-3-烯;YCSZ-4:(5S,7R,9R,10R)-7-羟基-杜松-3,6-二烯-7,12-内酯;YCSZ-5:(5S,6R,9R,10R)-6-羟基-杜松-3-烯-7-酮;YCSZ-6:(5S,6R,9R,10R)-6-羟基-杜松-3-烯-2,7-二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及己清洗干净,并自然晾干;然后将其置于粉碎机中粉碎,得及己细粉,备用;S2:将S1中所得的及己细粉用乙酸乙酯浸渍,并同时对其进行超声处理,得到混合组分;S3:对S2中所得的混合组分进行过滤,然后经过减压浓缩,回收溶剂,最后再进行干燥处理,得到及己植物粗提取物;S4:将及己植物粗提取物载于MCI柱,使用甲醇水溶液洗脱,并收集洗脱液;S5:将S4中所得的洗脱液进行浓缩,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ODS柱层析或高效液相色谱中的至少一种分离,得到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及己粉碎至80-120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乙酸乙酯的用量为及己植物质量的3~4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甲醇水溶液的体积浓度为55%、70%、90%或100%。2CN110903269A权利要求书2/2页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正相硅胶柱层析洗脱剂为石油醚-二氯甲烷、石油醚-乙酸乙酯、石油醚-丙酮或二氯甲烷-甲醇中的一种。3CN110903269A说明书1/6页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医药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类杜松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癌症也被称为恶性肿瘤和赘生物。癌症源于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的多阶段过程,通常从癌前病变发展到恶性肿瘤。这些变化是人基因因素和三种外部因素(物理致癌物、化学致癌物和生物致癌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2015年导致880万人死亡,几乎占全球死亡数的六分之一。癌症之所以难治愈,是因为癌症的一个特征是快速产生异常细胞,这些细胞超越其通常边界生长并可侵袭身体的临近部位和扩散到其他器官。后者被称之为转移,转移是癌症导致的一个主要死因。[0003]因此,杀死恶性肿瘤细胞并抑制其转移是一个基本策略。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有五种:外科手术、放射性治疗、生物疗法(包括激素疗法、细胞毒免疫疗法、标靶药物与疫苗等)、基因疗法及药物化学疗法等;抗癌药大体可分为细胞毒性药物(顺铂、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碱及伊马替尼等)和非细胞毒性药物。然而,肿瘤细胞常常对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最常见的耐药性是多药耐药性,即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肿瘤药物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的耐药性。因此,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