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3078311A(43)申请公布日2021.07.06(21)申请号202110345659.0H01M4/62(2006.01)(22)申请日2021.03.31H01M10/0525(2010.01)(71)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地址100191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西楼(72)发明人王跃邱景义明海张文峰向宇李萌张松通祝夏雨(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专利服务中心11046代理人刘永盛杨光(51)Int.Cl.H01M4/505(2010.01)H01M4/525(2010.01)H01M4/58(2010.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可溶性锂源、钴源、锰源、铁源和柠檬酸按比例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溶液S1,将可溶性磷酸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溶液S2;(2)将溶液S2加入溶液S1中,得到溶液S3;(3)将溶液S3持续搅拌加热,去除水分,得到湿凝胶,干燥后,得到干凝胶;(4)将干凝胶置于烧结炉内,通入空气,低温热处理,得到前驱体;(5)将前驱体置于烧结炉内,高温热处理,得到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该方法对磷酸钴锂材料进行碳原位包覆的同时,实现Fe2+和Mn2+离子掺杂改性,不仅提高了电极/电解液的界面稳定性,而且改善了电极材料的离子迁移率。CN113078311ACN113078311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制备含锂盐、钴盐、锰盐、铁盐的溶液S1和磷酸盐溶液S2将锂盐、钴盐、锰盐、铁盐和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锂盐为乙酸锂或硝酸锂,钴盐为乙酸钴或硝酸钴,锰盐为乙酸锰或硝酸锰,铁盐为乙酸铁或硝酸铁,柠檬酸物质的量≥钴盐、锰盐和铁盐物质的量之和:锂盐物质的量=1.05~1.1×钴盐、锰盐和铁盐物质的量之和形成溶液S1;将磷酸盐溶于去离子水中,磷酸盐为磷酸铵、磷酸氢铵或磷酸二氢铵;磷酸盐物质的量=钴盐、锰盐和铁盐物质的量之和,形成溶液S2;步骤二、将磷酸盐溶液S2加入溶液S1中,得到溶液S3;步骤三、制备湿凝胶、干凝胶将溶液S3于60~90℃加热,得到湿凝胶,将湿凝胶于100~150℃干燥,得到干凝胶;步骤四、制备前驱体将干凝胶置于烧结炉内,在空气气氛下,300~500℃热处理1~10h,得到前驱体;步骤五、制备原位碳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将前驱体置于烧结炉内,在氮气或氩气气氛下,经500~1000℃热处理1~24h,得到原位碳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化学式为C@LiCoxMnyFezPO4,0≤x,y,z≤1,0≤x+y+z≤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碳包覆层厚度为1~1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得的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2CN113078311A说明书1/3页一种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原位包覆磷酸钴锰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原材料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安全性能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0003]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发挥主要受制于正极材料的性能,自1997年Goodenough等首次报道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以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便以其高安全性和循环性好等一系列优点,已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移动电子设备对长待机时间和安全性的需求,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的安全性和高的能量密度。磷酸钴锂正极材料具有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相同的橄榄石结构,两者理论比容量一致,约为167mAhg‑1,但磷酸钴锂正极材料电压平台高达4.8Vvs.Li+/Li,理论能量密度约为800Whkg‑1,高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580Whkg‑1近40%,高出钴酸锂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600Whkg‑1近30%以上,且兼具高安全性和高比能量密度的优点,因此特别适用个人移动电子设备技术领域。[0004]磷酸钴锂正极材料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主要面临三个问题:①自身低的锂离子迁移率和电导率;②在5V高压下造成电解液的持续氧化分解,导致固/液界面的不稳定;③电解液中HF对磷酸钴锂材料的侵蚀,引起磷酸钴锂材料的分解。三者共同作用,造成充放电过程中磷酸钴锂电池容量快速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