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2028903A(43)申请公布日2020.12.04(21)申请号202010050184.8(22)申请日2020.01.17(71)申请人平顶山学院地址467000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城区未来路南段申请人江西师范大学(72)发明人刘丹丹廖秉华周宜荣(74)专利代理机构南昌华成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6126代理人曾张荣(51)Int.Cl.C07D491/107(2006.01)A61P35/00(2006.01)A61P33/06(2006.01)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15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四氢萘并呋喃酮螺吡咯烷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四氢萘并呋喃酮螺吡咯烷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无金属有机催化的串联反应,以各种邻位吡咯烷酮取代的苯甲醛和2(5H)-呋喃酮作为反应底物。其反应收率可达到中等到优秀,具有优异的化学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反应原子经济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底物的适用范围广;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副反应少、产品纯度高、便于分离提纯和可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制备。而且,所得的产物具有非常好的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CN112028903ACN112028903A权利要求书1/3页1.式3所示的化合物:1234其中,R、R、R独立地选自氢、卤素、C1~C4的烷基、苯基、萘基、硝基、酯基、甲砜基,R选自C1~C4的烷基、含有取代基的C1~C4的烷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R2、R3独立地选自H、Me、Et、Ph、F、Cl、4Br、-NO2、-CO2Me、-SO2Me,R选自Me、Et、-CH2CH2Ph。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化合物具有如式3a~3s中任一所示的结构:2CN112028903A权利要求书2/3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有机溶剂中,在催化剂参与的条件下,使式1所示的化合物与式2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所述的四氢萘并呋喃酮螺吡咯烷酮化合物;其中,R1、R2、R3、R4的定义与权利要求1中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式1所示的化合物与式2所示的化合物的摩3CN112028903A权利要求书3/3页尔比例为1:1.5、1:1.2或1: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丙酮、甲醇或二甲亚砜。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为碳酸钾、碳酸铯或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为室温、60℃或100℃,反应时间为4到24小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的应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化合物用于制备抗肿瘤或抗疟疾药物。4CN112028903A说明书1/15页四氢萘并呋喃酮螺吡咯烷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领域,尤其涉及包含氢化萘并呋喃结构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四氢萘并呋喃酮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当中,具有一系列的重要生理药物活性,例如具有重要的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依托泊苷(etoposide)、可以作为纯天然植物来源的有效抗生素的花果酚A(hanagokenolA);具有重要的抗疟活性的异戊醌(xestoquinone)((a)Yoshikawa,K.;Kokudo,N.;Tanaka,M.;Nakano,T.;Shibata,H.;Aragaki,N.;Higuchi,T.;Hashimoto,T.Chem.Pharm.Bull.2008,56,89–92.(b)Yao,S.;Tang,C.P.;Ke,C.Q.;Ye,Y.J.Nat.Prod.2008,71,1242–1246.(c)Cao,S.;Foster,C.;Brisson,M.;Lazo,J.S.;Kingston,D.G.I.Bioorg.Med.Chem.2005,13,999–1003.(d)Laurent,D.;Jullian,V.;Parenty,A.;Knibiehler,M.;Dorin,D.;Schmitt,S.;Lozach,O.;Lebouvier,N.;Frostin,M.;Alby,F.;Maurel,S.;Doerig,C.;Meijerf,L.;Sauvain,M.Bioorg.Med.Chem.2006,14,4477–4482.(e)Du,L.;Mahdi,F.;Datta,S.;Jekabsons,M.B.;Zhou,Y.;Nagle,D.G.J.Nat.Prod.2012,75,15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