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点滴感悟珠晖区苗圃小学周芳教师写文章,学生完成习作都是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展现。通过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我感觉到人为的拔高教学难度,扼杀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愿望;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隔断了学生写作的素材;狭窄的课本知识的学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文化底蕴的不足和缺失,阻碍了师生的发展。要突破现在教师怕习作教学和学生怕完成习作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一、实践课标理念,降低习作要求,消除恐惧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标、教材的学习与研读,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标尺,教材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学生是实施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标的要求非常明确,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段才称为“写作”,这里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习作的难度而已。如果我们的教师对习作教学有畏难心理,如果我们的教学“中心”———学生:对习作有了恐惧感,我们还怎么进行教育教学?纵观这一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有人为地拔高现象,对刚刚步入习作的学生提出了诸多的要求。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习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该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在低年级不必要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就像张祖庆老师所说,“让习作像呼吸一样自然”,这就是常说的“我手写我口”。二、关注学生生活,激发习作兴趣,培养成就感习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习作、热爱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述,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的习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则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具有比较自觉习作的目的。同时,习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习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是过去被忽略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意作了强化,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三、丰富课外阅读,积淀文化底蕴,增强自豪感习作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拿到习作题目无从下手或在习作中无话可说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缺少读书,缺少文化底蕴的积淀。我们只注重课堂教学,不注重课外阅读和积累,不能把阅读和习作很好地融为一体,各行其道。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整体性思考,系统性思维。我们的教学研究,有时候就像是把一面镜子打碎了,摔成一小片一小片,每个人拿一小碎片在那里研究,等把每一个碎片研究完了,再把这些碎片拼到一起,已经不是原来的镜子,也不是事物原来的面貌。如何把知识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整合起来,并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一个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不但学生要读书,教师要首当其冲的读书,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生的转型。当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后,要继续推动教师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己的内动力,应该是通过大量阅读而获得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包括教师的专业理想、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这些都应该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广义的师德内容,也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教师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很好地驾驶教学教育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有了丰富的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结合,才能体会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才能有自豪感,那就不会出现习作中无话可说的现象,定会一泻千里而滔滔不绝。例如,有位教师在指导题为《我还想去那个地方》习作时,把思维定在了景色上,因景色很美,我还想去。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说那里的游乐场很好玩、那里的小吃很好吃、那里有我的好朋友等,都是非常好的材料,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只能说景色,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吗?教师思维的狭隘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登山之后,站在高山之巅,情不自禁地诵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