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3561867A(43)申请公布日2021.10.29(21)申请号202111054848.9(22)申请日2021.09.09(71)申请人磨建辉地址53040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临浦街214号(72)发明人磨建辉(51)Int.Cl.B60N2/62(2006.01)B60N2/427(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57)摘要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包括底座、椅背、坐垫和安全带,所述椅背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安全带设置在椅背的左侧,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导轨管。该汽车座椅悬挂系统,通过底座、椅背、坐垫、弧形槽、导轨管、第一活动密封塞、第二活动密封塞、底板、缓冲垫、压力阀、密封卡环、密封盖、安全带和支撑杆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了改变物体运动形态,延长能量释放过程,降低能量峰值,避免乘客因汽车瞬间停止导致的巨大惯性而受伤的效果,解决了当车辆在发生碰撞后,汽车在停止瞬间乘客会因为惯性作用而承受过量荷载,从而导致乘客受伤的问题。CN113561867ACN113561867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包括底座(1)、椅背(2)、坐垫(3)和安全带(20),所述椅背(2)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安全带(20)设置在椅背的左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4),所述弧形槽(4)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导轨管(5),所述导轨管(5)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活动密封塞(6)和第二活动密封塞(7),所述第一活动密封塞(6)通过支撑杆(21)连接有底板(10),所述坐垫(3)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1)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缓冲垫(11),所述导轨管(5)的顶部设置有压力阀(16),所述导轨管(5)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密封卡环(17),所述固定密封卡环(17)的左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盖(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密封塞(6)的侧表面和第二活动密封塞(7)的侧表面均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部设置有O型密封圈(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圆心与弧形槽(4)的圆心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管(5)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挡环(9),所述挡环(9)与导轨管(5)的右端为一体化设置,所述挡环(9)的内径小于第一活动密封塞(6)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1)为变径杆,所述支撑杆(21)的左端与第一活动密封塞(6)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1)的右端与底板(10)的底部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1)的底部设置有滑轮(12),所述弧形槽(4)的内底壁开设有滑槽(13),所述滑轮(12)的侧表面与滑槽(13)的内壁活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管(5)的顶部通过支座(14)连接有支轮(15),所述支轮(15)的侧表面与底板(10)的底部活动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3)的右侧设置有凹槽(19)。2CN113561867A说明书1/4页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座椅悬挂系统。背景技术[0002]通过比亚迪高速碰撞测试得出的数据,碰撞过程中前排的乘客和司机由于有安全气囊的保护,所以相较于后排乘客而言,受到的伤害较低,这是由于后排乘客保护措施较少而造成的,但后排乘客为什么在处于相对安全位置的同时却又受到了较大的伤害,这是因为车辆从高速到静止的瞬间产生了巨大的惯性作用力,虽然后排乘客有安全带的束缚,但是瞬间产生的巨大动能会超出人体承受极限,所以如果想在事故中保全后排乘客的人生安全,就必须解决汽车停止瞬间产生的巨大动能。[0003]如果能将汽车停止瞬间时产生的惯性力均匀持续的释放,尽可能延长能量的释放过程,来降低能量的峰值,那么便可以解决瞬间冲击力过大的问题,然而这种卸力方式一般可通过两种办法实现,一种是通过物体的形变来改善停车瞬间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但实际情况是车辆内部空间不足,现有车辆难以适用,而另一种则是通过改变物体的运动形态,就像在车辆碰撞时,将乘客的直线运动改变为另一运动形态,从而将撞击瞬间乘客受到的动能在另一运动形态中缓慢持续的释放,从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