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说《蛙》及其译本《蛙鸣》中的隐喻研究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利用已知、熟悉的概念去认识未知、陌生的概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工具。隐喻是一种融合在体验和文化中的语言,每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特征、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不同语言中的隐喻映射也有所差别。所以在翻译隐喻时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克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障碍。本文以莫言小说《蛙》及其日译本为研究对象,选用中文日文同时为隐喻的例句进行对比,(中文或日文只有其中一方有隐喻而另一方无隐喻的例句不在本研究范围内)分析在词汇隐喻和语篇隐喻中两种语言的对应性。并由此推测出两个民族文化的对应程度。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隐喻、隐喻翻译的研究基础上,从词汇和语篇两个视角入手,采用原文译文同步对比的方式,考察两种语言在同为隐喻时呈现怎样的对应状态。在词汇隐喻对比中,按照莱考夫的分类从从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以及结构隐喻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隐喻例句的统计。在每一个类别中分别举例说明原文译文相对应的隐喻、部分对应的隐喻以及不对应的隐喻,同时从物理相似性、心理相似性等方面分析成因。在语篇隐喻对比方便,本文在有关语篇隐喻研究的指导下,从译者的翻译策略入手,探讨译者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内在动因,以及根据日本文化的特征来推测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否能在译文读者心中再现原作者的隐喻思维。与此同时,本文更加详细地统计了原文译文中隐喻的对应率,并从对应率的高低可看出中日文化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对应程度。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和自然地理来分析《蛙》原译文中隐喻对应状况的成因。文化方面从社会习惯、文学、宗教等角度,自然方面从中日两国相似或不同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总体说明中日文隐喻对应程度的原因,另外也从本篇小说的具体情况出发,阐述了《蛙》中隐喻对应程度较高的原因。而且,笔者对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将策略分为始源域的对等映射、始源域的归化映射、始源域移植与始源域的省略四种。同时结合了隐喻认知理论,对比原文和译文中隐喻,指出译文在翻译隐喻时的优点及缺点。本文认为,小说《蛙》原文与译文的隐喻对应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日两种语言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观、认知特点等方面存在比较高的一致性。另外,对于译者在翻译隐喻时所采用的策略,笔者通过对其选择动因的探讨、结合日本文化文学以及社会背景的研究,认为本篇小说译本基本可以将原作者的隐喻思维再现出来,但有的地方应该再添加适当的注解来辅助译文读者理解。通过对翻译策略的统计,可发现使用最多的翻译策略是始源域的对等映射,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文化上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此种策略可以在传达原作者想法的同时,为译文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大概相同的审美感受,但是反过来,如果在翻译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隐喻时强制移植始源域的话,可能会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