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蛙》中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千百年来,隐喻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对隐喻的研究也仅限于语言层面。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比较说”和昆体良的“替代说”是传统隐喻观的代表性理论。理查兹和布莱克等学者提出的“互动说”则被普遍认为是隐喻研究从传统修辞观向现代认知观转变的转折点。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研究从传统修辞学转向了现代认知的角度。他们在该书中所提出的隐喻研究的“映射说”以及之后福柯尼耶和特纳提出的“合成说”都在隐喻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是,无论是“映射说”还是“合成说”,都有其不足之处,它们都无法清楚地解释隐喻的生成过程。中国学者徐盛桓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从外延内涵的角度来解释隐喻的认知机制,认为隐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发生了外延内涵的传承。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隐喻研究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同时,徐盛桓还从意向性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研究。本文在“外延内涵传承说”和意向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对莫言的《蛙》中的隐喻进行分析。《蛙》中的语言质朴,充满乡土气息,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隐喻用的十分巧妙,非常值得研究。本文欲从三个方面来对《蛙》中的隐喻进行研究,首先是《蛙》中的隐喻都有哪些类型,其次是这些隐喻都是如何生成的,最后是试图探究作者使用这些隐喻的意图。关于隐喻的分类问题,束定芳指出隐喻可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但是,有些隐喻并不能简单的归为两者之一,因此王寅认为除了这两种隐喻之外,还有一种隐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本文将这第三类隐喻命名为“模糊隐喻”。因此,本文研究的隐喻共三种: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以及模糊隐喻。选择该分类方法的主要原因是,该分类方法是以主体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参与度,也就是人的意向性为基础的,这与当前的分析框架较为一致。对《蛙》中的隐喻加以分类之后,本文就用改进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分析框架对这几类隐喻一一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揭示作者使用这些隐喻的意图。通过对《蛙》中隐喻的研究发现,相比较以前提出的各种理论,徐盛桓所提出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对隐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是,该理论本身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对某事物内涵的分析不够全面,也没有将人的主观性或语境等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补充修正。同时,本文还发现对隐喻的解释可以双向进行,从本体到喻体的解释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考虑的,而从喻体到本体的解释则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这就能够对隐喻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本篇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整篇论文的简介,包括论文的写作背景和动机、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语料搜集、研究的重要性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以往隐喻研究和《蛙》的研究做出整体性的把握。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详细介绍了徐盛桓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并对该框架做出了补充,将意向性和语境等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也放入了理论框架中。第四章是利用改进的理论框架对《蛙》中的隐喻进行详细地研究。第五章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