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心爱心专心118号编辑-4-物理教学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词新教材创新教育“学--导--学”模式探索性试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纵观几千年来国内外科学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一个民族若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闭关自守,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衰亡。江泽民总书记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作为教育,既要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又要发展和创新前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和做法,与各位同行商榷。一、以新教材的应用为契机,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2000年秋季开始,高中一年级物理教学实施新的教学大纲,使用新教材。新教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新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二是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图文并茂;三是新教材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三个特点始终贯穿于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创设了一种培养兴趣、研究方法、探究规律、应用知识的主体教学情景,使学生多角度地接触物理主干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以达到“学会、会学、用会、会用”乃至创新的教学目的。新教材意识到,不能将研究问题的方法包括科学思维方法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个人努力在实践中归纳、总结而获得的,教材的作用是为学生设置一个物理氛围,便于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维方法,获取科学知识。为此,新教材几乎为所有的例题配置了精湛的“例题分析”,以引导学生透彻分析物理情境,理清物理过程脉络,重视思维方法训练,达到培养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由知识、例题、例题分析、做一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阅读材料、精美插图、必要的总结和章后小结,以及研究性学习组合而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教师备课中要注意挖掘和发挥各部分教材的功能,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特色。新教材的启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冲击,倘若在教学中还像以往那样,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先传授知识,然后用例题和习题巩固,再依靠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学会解题方法,让学生围着习题转,最终围着高考转,把学生培养成做题的“机器”,这势必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教育者应当接纳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文化的新人”,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精神、态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重点,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使者,而是服务者、是园丁。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经验的束缚,优化、扬弃传统教学经验,积极融入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改潮流中去。二、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是由老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组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有三种组合方式:其一,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种组合方式最简单,老师认真备课,搞熟教材后走向课堂讲给学生听,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教给他、灌给他的内容。我们称它为“填鸭式”教学。其二,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即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向物理教材,掌握教材,使学生会读书、会感知,领悟物理概念、规律,掌握基本方法。但一直这样做的后果,便是学生离不开老师,一旦离开,他们就不知所措。我们称之为“搀扶式”教学。最难的,也是最理想的组合,要数第三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老师事先能估计到的,而有些问题是老师事先估计不到的,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提出来,其中有很多问题,学生可能在自己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再请老师来讲。这种教学模式,便是“学”--“导”--“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结合物理学自身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单纯的接受者。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学生先学习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牛顿月光下观察到苹果落地(联想)月亮为何不落地(思考)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苹果会落地吗?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新知:行星的运动规律(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吸引作用(探究)吸引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