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心爱心专心学案:《论语》十则[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自主预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学而不思则罔()④吾日三省吾身()2.填空。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道理,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重点把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文本研讨[※活动一场景复原助理解5.按下面的步骤,理解课文内容。①《论语》的写作体例有的是对话体,对话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请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②这一则谁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是怎么问的?又是谁答的?是如何答呢?③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④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是语录体。其实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应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示例第四则:此则仅有孔子的答语,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写出来应是: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同学们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完成后学生或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6.课文中哪些句子是说学习态度的?哪些句子是说学习方法的?哪些句子是说个人品德修养的?请分列如下:①谈学习态度的有:②谈学习方法的有:③谈思想品德修养的有:7.把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写在下面。※活动二小组合作品语言8.品味《论语》会发现它的语言特色表现为:(一)通俗平易而又精粹雅致的口头语言,显得质朴、简练,(二)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使得文章更加含蓄、形象、生动,(三)虚词运用纯熟自然,加强了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感。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以上特点。※活动三深入实际延伸读9.有条件的话,到我们县城南的文化广场去转一趟,那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孔子论语墙”,请你看看墙上《论语》的名言中有哪些我们在课本上没学过,把它记下来,回来后和同学们一起搞清楚它们的意思。10.我的疑难]书声琅琅[◎美文赏读11.下文是易中天先生给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写的序,请读一读,完成后面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做些圈点批注。圈点批注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这是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观众大笑。访谈在笑声中结束,我却有点儿意犹未尽。事实上,我要问的问题是:孔子是不是众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样的?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