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师生交往的匮乏与异化摘要: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里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师生交往是教育交往中的一个侧重点,然而现代教育中的师生交往存在许多匮乏与异化现象,我们必须建立对话式师生交往,通过师生讨论、师生合作以促进师生交往。论文关键词:师生交往,匮乏,异化自从人类社会诞生,有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中的个体无不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人不可能孤立地、静止地存在于世界,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通过交往活动来发展自身,生成自我。交往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在人的自我生成存在上的三重阻力有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在他看来,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则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他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对话,“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不是一般生产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反映的不是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主体间交互作用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它们塑造的不是对方,而是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塑造而达成共识、理解、融合。由此可见,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是一种精神性交往和生成性交往。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都发挥着主体作用,因而,师生交往是教育交往中最基本、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二、师生交往的匮乏与异化的表现尽管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和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使教育成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训练。现代教育忘记了学生的“生存”,由此导致完整人格的支离,个性的扭曲,迷失于外在的观念、权威、功利、名义、物质利益之中导致教育交往精神的缺乏或异化,师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成为一种虚假的教育交往,师生交往的匮乏与异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独白”式教学形式存在于现代课堂“独白”,顾名思义,一个人自言自语,无视观众和听众的存在或缺乏与听者的交流与反馈,将听者视为无生命的物,是一种异化了的交往。独白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角,课堂为舞台,教师自导自演的,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成为师授生受的关系。独白式教学无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只是忠诚于学科的逻辑,把教学看成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我们可以经常在文科类性质的课堂上,(例如,政治、历史等课程)一些教师经常“照本宣科”地从头讲到尾,从头写到尾,学生兴趣全然消失,以至昏昏欲睡,使双边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这种教学只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本质上是灌输性的、机械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创建性的;只追求效率,放弃了意义;只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学生在独白式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既缺乏形式上的语言交流,也没有在平等民主基础上进行师生对话,更别说有丰富的体验,自我的生成与实现,师生心与心的交流的精神交往。2、表面化、形式化的师生交往现代化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师生之间的交往,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种师生交往徒具交往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经常看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一些教师往往为了在形式上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不停地向学生提问,而这些问题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智慧活动,仅仅流于形式。例如,教师经常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并且所有其他学生都明白这一简单问题的正确答案后,教师还要问其他学生“他回答得对不对”,甚至还要追问“回答得好不好”等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这样的课堂问答不只流于形式,而且也窄化了师生交往,无法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更不能达到人与人精神的相契合,是一种关键人物表面化形式化的交往,不具教育性,是教育交往的异化的表现。3、垄断式、独裁式、占有式的师生交往教育活动中提倡师生交往,不仅意味着交往的双方(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也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具有平等交往的权利,以促进学生自由自主地全面发展。但往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的交往只为少数人所独享。学生都是个性、能力、气质、地位不同的独立的个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