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无创呼吸机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者66例,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入院后予以常规处理,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首次住院时间6.42±3.10,对照组9.23±2.03,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明显较对照组少,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中,患者再次入院次数也较对照组少(P<0.05);此外,经治疗后,组间血气分析,实验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及PH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中,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促进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再次入院就诊,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血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一种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典型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会导致患者呼吸衰竭,患者常见症状如慢性咳嗽、咳喘、胸闷、气短及呼吸困难等,且肺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减弱,呼气相延长,某些患者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若不及时予以有效救治,将对患者生命构成直接威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已经不仅局限于药物治疗,随着无创呼吸机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本病临床治疗已经获得较好反响。本文特针对无创呼吸机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对其血气分析及疗效进行评价,详细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者66例,根据病情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在46—76岁,平均(61.35±6.48)岁,病程在3—18年,平均(11.03±2.79)年;实验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在47—75岁,平均(62.35±5.42)岁,病程在4—15年,平均(10.47±3.85)年。两组患者上述性别、年龄及病程基线资料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诊断标准;血气分析:PaCO2>50mmHg,PaO2<60mmHgl;经X线片确诊;合并呼吸衰竭;可伴有嗜睡、浅昏迷及表情淡漠等意识障碍表现;属于自愿参与研究。并排除: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呼吸困难及间质性肺炎和肺癌等其他肺功能异常性疾病者;排除心、肾、脑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者;排除严重精神疾病者;排除不配合诊疗者。1.3方法对照组:常规处理,予以低流量吸氧治疗,并针对性处理症状,实施抗感染、解痉、平喘及利尿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处理,或予以支气管扩张剂。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具体:采用口鼻面罩正压通气,呼吸模式s/t,参数设定:呼吸频率:12—18次/min,氧流量:3—5L/min,吸气压力:开始为8cmH2O,根据临床治疗实际情况逐渐调至12—20cmH2O,维持潮气量500ml。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调整上述参数,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及以上。治疗频率:一次是在1—2小时,每天进行4—5次。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急性加重次数、生活质量评以及血气分析(主要观察PaCO2、PaO2及PH值)结果;并随访观察一年,比较再次入院次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疗效评价:包括两个结果,有效:治疗后咳嗽、咳痰及憋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显著改善,神志恢复,且血气分析PaCO2、PaO2明显改善,或达正常水平;无效:未达上述标准即为无效。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随访观察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参照COPD临床相关领域制定的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其中包括躯体功能、生活技能、情绪功能及治疗满意度,共29项,没项4各选择,根据患者回答问题的结果评估,分值在0—100分,分之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1.5统计学分析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随访结果实验组随访成功33例,随访率100%。有效33例(90.91%),对照组随访成功32例,随访率96.97%,有效25例(78.1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组间住院时间、急性加重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和再次入院次数分析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