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 效。方法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 机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方式治疗,实验组在传 统治疗的同时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d后, 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心率(HR)和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血气改善时间(39.16±7.15)h、住院时间(16.65±5.62)d,对 照组血气改善时间(110.82±12.74)h、住院时间(22.78±5.94)d,实验组血气 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 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0%,明显高于实验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选择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 能有效实现肺泡同期支持,对氧合功能进行有效维持和改善,对呼吸肌疲劳进 行有效缓解,同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呼吸衰竭主要是因为各种阻塞性、限制性呼吸系统疾 病、中枢驱动下降而引起呼吸肌疲劳,进而导致进行性氧合功能和肺换气功能 障碍[1-4]。机械通气是指通过机械来对患者实施辅助通气,进而实现纠正、改 善、维持患者氧合和通气的治疗方式。在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机械通 气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时,机械通气的地位非常重要 [5-7]。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机械通气模式也在不断转变,无创 机械通气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现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本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50例,全部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 2002年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8]。X线片检查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支气管-肺部感 染征,伴粘稠黄浓痰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体温>38℃,外周血白 细胞计数>10000个/mm3。全部50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32、18例,年龄 45~81岁,平均年龄(64.1±6.3)岁;病程8~32年,平均病程(19.1±5.8) 年。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方式治疗:祛痰、平喘、抗感染、营养支持、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实验组患者则在传统治疗的同时应用无创 机械通气治疗:首先应对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参数进行合理设置,选择 S/T工作模式。吸气压、呼气压的初始值分别设置为6~8cmH2O (1cmH2O=0.098kPa)、4cmH2O。结合患者的耐受程度、动脉血气分析 结果和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每隔0.5~2.0h对参数进行1次调整,将通 10~25cmH2O,平均上调(14.1±1.8) cmH2O,呼气压从2.0~5.0cmH2O开始,平均呼气压(3.1±1.4)cmH2O。 呼吸机的使用频率为2~3次/d,2~5h/次,每天累计使用时间应。结合患 者的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来及时调整吸入氧流量。在患者病情改善后,应 对参数进行合理下调,让通气治疗时间缩短,直到彻底撤机。 1.3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3d后的R、HR、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pH值]进行观察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 时间、血气改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R、HR及血气指标比较治疗3d后,两组患者R、HR、PaO2、 PaCO2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血气改善时间比较实验组血气改善时间 (39.16±7.15)h、住院时间(16.65±5.62)d,对照组血气改善时间(110.82±12.74) h、住院时间(22.78±5.94)d,实验组血气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中,发生8例并发症,并 发症发生率为32.0%(8/25);实验组患者中,发生2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 率为8.0%(2/2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