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4山西省太谷县明星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2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互相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温故互查1、我国有哪些温度带?2、我国有几个干湿地区,分别是哪些?3、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4、复杂多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研究了我国的气候,根据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我们知道我国可以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四个干湿地区,是我国具有多种气候类型,体现出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气候的另一个特点——季风气候显著。设问导读1、在我国,什么是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的风叫夏季风——偏南风——暖湿气流季风气候区指能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区域。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3、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自学检测1、我国的雨季在什么时候,雨带是怎么样移动的?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7、8月,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9月,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5—9月。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2、夏季风“失常”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如果夏季风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3、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我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冬季亚洲大陆北部成为冷空气的聚集地,气压高,冷空气自高压中心区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增温迅速,气压低,而海洋气压相对较高,暖湿空气从海洋吹响大陆。4、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伸入亚洲内陆,因此我国的气候也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气温冬季明显偏低,夏季明显偏高。五、巩固练习1、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2、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_____区。七月中旬到八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_____天气。3、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的主要表现是()A、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B、夏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热的地方C、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D、我国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都大4、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重要标志是()A、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B、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C、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区六、拓展探究完成《助学读本》P34第二十九题。教后反思“中国的气候”在初中地理中是难度较大的一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囊括了中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划分、特点及其对农业影响、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显著的季风气候,并要求能阅读和分析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众多图表,内容繁杂且抽象,要掌握这些知识,似乎非要把原理分析个透彻才能讲得清清楚楚。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水平较低,仍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节教材时,还是应与具体形象的事物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特别在目前城市学生普遍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关注的情况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所以本课的设计,我突出的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运用问题式教学,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本课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小组讨论热烈参与度高,学生在学习中很好的展现了运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