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吐鲁番出土古代维吾尔文献*古代维吾尔族的历史可分为在蒙古草原的游牧生活时期和西迁新疆塔里木盆地后的城市及农业生活时期。后一个时期持续了约五百年之久,直到伊斯兰教在塔里木盆地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改变当地的精神文化和艺术形式为止。前一个时期留下了许多碑铭,后一个时期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写本文献。本文就后者介绍其主要内容。一.历史背景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不久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汗统治蒙古草原,副汗统治中心似在中亚的伊塞克湖附近。在突厥汗国的东部发现的碑铭称其人民为“兰突厥”。按照中国和中亚流行的一种观念,大小宇宙依方位分为四等分,人们给每一等分安上一种颜色或一种兽名。“兰”是“东方”的象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兰”应指汗国的东半部,而西半部应称之为aq“白色的”。早在6世纪末,西突厥的势力已达到今伊朗东北部的呼拉珊(Khorasan)。他们与当地伊兰人的人口比值我们不清楚。此时突厥似仍为游牧、半游牧民,只在各绿洲派驻有收税的官员。在此期间,西突厥人自然接触了许多伊兰文化成分,例如他们的文字和各种宗教:祆教、摩尼教、佛教以及景教。蒙古草原上的东突厥汗国的统治持续到8世纪中期,之后为同为突厥族的回纥取代。游牧在蒙古草原北部的回鹘人在630年左右,其统治者中似已有人倾向于佛教,这从当时其部族首领的名字叫“菩萨”可看出。回鹘汗国与中国的关系比前一时期密切的多,所以我们在其文化中可以见到较强汉文化的影响。762年他们又出兵帮助唐朝皇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可能就在这期间,他们接触了粟特人摩尼教僧侣并在其影响下接受了摩尼教并尊之为国教。当草原回鹘汗国于9世纪中期被黠戛斯灭亡后,他们分三支西迁:1)一部分回鹘人到了中国北部,并逐渐融入那里的人民。2)一部分在今甘肃省的甘州站住了脚跟,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王国——甘州回鹘王国。在其存在期中与其它民族如汉族人、西夏人、契丹人、塞人、藏人及其它突厥民族如拔野古等杂处一地。回鹘人过去是现在都是对外族文化开放的。在一度属于甘州回鹘王国的沙州发现有许多回鹘文写本。另外,在敦煌等地的壁画上,在家人穿的衣饰也见于吐鲁番写有回鹘文题词的壁画上,这说明在敦煌和吐鲁番之间,曾有过密切的往来关系。3)另一部分回鹘人在其出自统治部落药罗哥的一王子的率领下来到了吐鲁番绿洲,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高昌回鹘王国存在四、五百年之久并接受和发展了城市和农业文化,并在摩尼教、佛教背景下创造了光辉的回鹘文明,直到蒙古时期当来自西南方之伊斯兰教在当地占有优势为止。除吐鲁番外,在天山北面的别失巴里作为国王的夏驻地也属于高昌回鹘王国。其东面的哈密绿洲及西面的曲先也在一个时期属于高昌王国。回鹘人在吐鲁番这个重要绿洲遇到了很古老的文化。这里的早先居民可能为主要操印欧语的“吐火罗人”。另外,汉文史籍从四、五世纪起常提到吐鲁番附近有好战的高车等突厥部众。他们只是按四季季节利用附近的牧地,他们中是否有一部分已定居于绿洲则不得而知。总之,上面已说过,回鹘人可能并不是第一批定居于高昌的突厥人,因为在当地发现的写本中可确立至少两种不同的突厥方言。少数写本出自8世纪,即回鹘汗国尚统治蒙古草原时。所以这部分写本应为其它突厥部人留下的。下面的情况也使我们认为吐鲁番地区住有多种突厥部落的人:在当地壁画上画有许多男女突厥贵人,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于7种不同的服饰和10种不同的头饰。这种情况似不是因个人爱好所致,而是代表不同的部族。所以不同的服饰也表明高昌地区住有多种突厥部族。在吐鲁番地区尚发现两个几乎相同的带有回鹘文突骑施汗字样的铜币。最后还要提到一文献中说,赐予高昌一新王以拔悉密王的“亦都护”称号。所以我们认为在前回鹘时代在吐鲁番绿洲似住有突骑施人和拔悉密人。此外,根据当地出土的用婆罗米字母书写的写本来看,在吐鲁番地区尚住有古代车师/姑师人、汉族人、粟特人、塞人以及一些叙利亚人和西夏人,之后藏人和蒙古人也来到了这里。回鹘人在九世纪中期迁居这里后,在高昌古代居民的影响下逐渐转入定居的农耕生活,并在他们的信仰影响下,逐渐舍弃了摩尼教而皈依了佛教。此外,在吐鲁番的布拉依克地区德国考古队曾发现景教遗址和许多多种语言的景教文献。那里应为有景教徒的居住地,他们在回鹘人中从事传布景教的活动。下面是关于吐鲁番发现的古代维吾尔文献的概述[1],因不是写文学史。这里较少讨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即文献的校勘、产生的历史、源流的分析等,而只是叙述各种文学种类在古代维吾尔人民生活中的运用。遗憾的是现存这方面的文献都是上一世纪考古发掘出来的残卷或残片,其悠久、辉煌的传统由于伊斯兰教的关系而中断了。本文只是根据这些残卷,对古代维吾尔人民精神生活做一概括性的阐述。二.口头文学1.格言谚语像其它民族一样,古代维吾尔族的格言谚语、童话、史诗等基本上只靠口头流传,而不为人知。只是到后来才有些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