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摘要]文章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三个维度,论述了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并对校企合作模式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在优势方面的结合。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论述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通过概括、归纳、综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容作理性分析。一、体制层面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模式存在,它必然要有相应的体制安排。1.价值论:就业导向、市场驱动。职业教育的形态变化经历了最初的生产劳动中直接传授经验与技术的自然形式,培养职业人的学徒制,发展到后来的制度化的学校职业教育,再到当今学校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学徒制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等形式,这其中每一种职业教育形态的变化,都存在着相应的体制变革。传统的学徒制是一种无体制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行为。如果说有体制,主要是受契约和手工业行会的管理,并逐步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到公共性质的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崩溃,新生的产业工人教育机构——学校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度。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使职业教育从工作现场中剥离,归附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倒逼机制,使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而真正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为此,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调控,解决职业教育中市场失灵的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效。二是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重点解决学校和企业在办学动机不明、主体责任不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三是明确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使其在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认定,以及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独立性作用更加明显。2.本体论:政府引导、校企主体。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等。政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别是分担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规制承担职业教育企业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如“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要求企业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要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要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要有相应的进修措施。同时,作为校企合作另一极的职业学校,需要通过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动力,使其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从而主动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三是培育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通过立法,鼓励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中介性行业组织团体,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地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3.方法论:多元整合、系统设计。由于校企合作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的合作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多元整合的机制。当然,是“学校本位”还是“企业本位”,应该由双方的条件和能力、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决定,而不能一概而论。纵观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两种“本位”取向上,应逐步从“学校本位”为主逐步转向“企业本位”为主,但从现实考虑,后者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为此,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设计:一是制度层面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