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来源: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发布时间:2010-1-12点击数:1129次赵向军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合肥2316031) 摘要: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入手,研究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的模式,认为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要素应当包括校企合作的载体和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两方面。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内在动力机制、外部驱动机制、运行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人才资源库、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形式寻求共同发展。 关键词: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合作载体 中途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寻求利益交集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范式,它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需要而进行的可复制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样式。通过这些样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1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它主要是指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人才质量和劳动者的素质。就其本质而言,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其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人才的竞争优势,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和企业发展。职教集团内部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按照企业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的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从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形式多样。如“订单式”,“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双循环式”,“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形式推进式”,等等[1]。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远没有形成科学的、深层次的合作,合作大多处于以学校为主企业相对被动的层面上。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从实践观念到实践行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政府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企业被动应付、临时安排,学校主导合作形式,没有形成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具体如下:[2] 一是政府方面。政府部门内部,教育行政部门对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推动,而其他相关部门在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有关部门虽然积极倡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但还缺乏有效推动和规范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动校企合作,合作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等。 二是企业方面。一些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聘用、轻培养。有些企业片面认为,企业应以营利为目的,只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学历教育人才需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不属于企业的职责,应由政府、社会和学校承担全面承担。在当前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企业招聘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余地,出于经济成本和安全等因素考虑,企业怠于与学校深度合作,校企双方事实上处于非对等、非均衡的状态。 三是院校方面。一些职业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较弱,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不足,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不强,这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不实,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院的科技服务实力。而人才质量优劣最终要由社会和企业来评价,科技成果必须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院校的科技服务水平,就成为检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四是合作深度方面。按照合作的深度,有学者把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要求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等相关协调机构,培养企业需要的特定的技术人才。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并建立由相关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术、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