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公德意识·公共伦理·公共精神公德意识·公共伦理·公共精神韩玉芳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开展了各种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公民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并逐步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要进一步开辟公民道德建设的大好局面,应特别重视树立公民意识,培育公共精神。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提是公民身份的认知,要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治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其中公德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而社会公德建设又必须建立在国家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公民之间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历史上,我国是一个缺乏公共生活空间的国家,因此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薄弱,正如梁启超早在1902年指出的:“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梁启超全集》第二册,《新民说·论公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不是公民生而具有的,必须通过教育予以培养,这种教育除了传递知识外,还能引导人们超越个人狭隘的视界和自我利益,培育和提高公民素养。另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公民社会的理念。公民社会是指“公民之文明社会”,它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和独立自主的地位,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理应是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关心公共利益并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社会,是所有公民互助互爱、和谐共处的社会。只有在这样的“公民之文明社会”中,才能有效培养公民意识。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具有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以利他方式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它是现代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对公民提出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概括地说,它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律自制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的慈悲胸怀和仁爱精神等。它是公民意识的产物,是公民意识转化为公共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结果,又是公民道德和公共伦理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培养起广大公民的公共精神,才能建设成良好的公民道德。首先,培育公共精神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同建同构。培育公共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成员自觉发扬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实行“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标志;而引导公民为优化公共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化,并且易于在行为上规范化。其次,培育公共精神必须与优化公共环境紧密结合。公共生活是展示公共精神的舞台,秩序优良的社会公共生活为公共精神的确立和实践提供了物质载体,社会公共生活的发育与成长状态,决定了公共精神的发育与生长的状态,因此要大力进行公共环境的建设。最后,培育公共精神要发挥公务员的公共精神的表率作用。公务员作为政府行为的具体执行者、政府理念的传达者以及公共意志的体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现代化所涵盖的民主观念、公正理念、契约精神、责任意识、公共服务精神以及和谐、科学的行政理念等公共精神既是公共行政现代化本身,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骨骼和价值引擎,要通过公务员的良好行为带动全社会公共精神的培育。实践证明,公民道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能够迅速回应人们对改善公民道德建设状况的渴望和期待,迅速点燃人们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激情与热情,是迅速形成公民道德建设舆论环境和良好社会氛围的有效手段,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展开的重要切入点。树立公民意识,培育公共精神也要以道德建设重点工程为载体。就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来说,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的九大重点工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程,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工程,雷锋精神弘扬工程,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公共文明引导工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新市民道德建设工程,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示范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文化推进工程,由此全面提升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要把首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实施工程作为切入点,着力在首都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即不仅要一般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而且要进一步完善各个方面的社会公德规范、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各种类型家庭的家庭美德规范;不仅要倡导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还要积极建立为道德模范解决各种学习生活中实际困难的机制;不仅要弘扬雷锋精神,还要把志愿服务作为学雷锋活动的载体,加强志愿者实体化建设,理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职能,形成统一协调,自主活动的工作机制;不仅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舆论引导,还要大力加强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等等。(作者为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