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A、正面描写小说读什么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2.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3.这个故事发生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5.经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艺术特色)五、几个命题关键点:把握故事情节2.概括探究主题3.了解小说标题4.分析写作技巧5.品味语言特色6.琢磨人物形象7.注意环境描写第二部分题型剖析①顺叙:按时间(空间)次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楚。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次序,而是把一些发生在后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次序叙述下去一个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相关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愈加完整,结构愈加严密,内容愈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相关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一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内容上作用:位于开头:(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组成对比或衬托;(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小说开头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发读者思索,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发读者思索。②引出下文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主题。(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环境。②渲染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2、小说结尾作用(1)出人意料结局(欧亨利式结尾)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心灵,产生震撼人心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伏笔相照应,使人以为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加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加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加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索。(3)令人喜悦大团圆结局①从表示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辽阔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结尾与主人公、作者意愿组成友好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么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应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愿望。(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加好地深化主题。命题角度二:主题①从小说标题入手,有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主题。②从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改变,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社会意义。③联络小说时代背景及经典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主题。④结合作者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⑤依据作者对人物描写语言感情色彩分析主题。⑥从揭示主题句子来把握作品主题。⑦从小说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命题角度三:标题(二)标题作用2.以物象为题,比如:《古渡头》《尺子》《鞋》《亲爱土地》……3.以事件为题,比如:《走眼》《报复》《活着》《抻面》《卖琴》……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谎言之境》《圣诞夜歌声》《雪夜故事》……标题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2、线索作用;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思索回味;4、概括主要情节;5、突出主人公形象(品质、特点等)。6、紧紧围绕(揭示)主题。7、象征意味、寓意。了解小说标题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1)思维模式: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线索;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标题是否推进了情节发展或推进了故事情节转折;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2)答题模板:了解标题内涵:一是详细意思(文中详细××,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题相关意思(即深层含义)。标题作用:①……②……③……命题角度四:艺术技巧叙述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示思想感情;有亲切感;能够把文中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真实感;便于直接表示“我”内心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修辞效果。普通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