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柴胡疏肝散治疗25例肝气郁结型恶劣心境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恶劣心境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肝气郁结型恶劣心境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口服柴胡疏肝散治疗;对照组25例口服盐酸氯米帕明片治疗;疗程2周;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评定,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可以显著改善肝气郁结型恶劣心境患者的临床症状。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肝气郁结;恶劣心境【项目基金】国家中医药行业团体标准:《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恶劣心境》T/CACM1139【第一【通讯作者】赵永厚(1964-),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神志病证治规律研究,Email:zhaoyonghou@126.com恶劣心境是一种持续性心境障碍。临床多表现出情绪不宁,精神抑郁,脘闷嗳气,不思饮食,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大便不调,女子多伴乳房胀痛或月经不调,舌苔薄腻,脉弦。经中医辩证为肝气郁结型,笔者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研究招募50例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黑龙江神志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患者。参照住院病历号并按照分配隐藏及随机要求,分为柴胡疏肝散组(治疗组)及盐酸氯米帕明组(对照组),每组25例。入组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1。2.诊断标准2.1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1]恶劣心境诊断标准制定。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郁病之肝气郁结证诊断标准。主症:精神抑郁,胸胁作胀,胸闷心悸,脘痞纳呆。次症:多思善虑,善太息,神疲倦怠,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脉弦细。具备全部主症及次症2项可纳入观察。3.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HAMD评分≥18;③首次发病,年龄30-50岁;④患者自愿入组。4.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心肺等脏器疾病者;②有自杀倾向或有自杀史的患者;③双相障碍或严重精神病患者;④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5.治疗方法5.1治疗组每日柴胡疏肝散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次150mL。柴胡疏肝散组方:柴胡、川芎、白芍、陈皮、香附各15g、合欢皮、郁金30g、枳壳12g、甘草10g。治疗2周为1个疗程。5.2对照组盐酸氯米帕明片(盐酸氯米帕明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2022974),按起始剂量50mg/d口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6.疗效评定标准参照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进行疗效评价。7.统计学方法临床观察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实验所获得的正态分布数据以x±s表示,实验获得的计数资料应用例数及百分比表述;实验获得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两组之间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分值的比较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讨论恶劣心境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抑郁障碍,其发病与心理素质、人格基础、家庭及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发病率不尽相同,好发年龄多在60岁之前,且妇女群体发病率较高。药物治疗是现代医学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常用抗抑郁药物,如西酞普兰、氟西汀、阿米替林、舒必利、多虑平、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虽有一定抗抑郁效果,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我国传统医学将恶劣心境归为“郁证”、“卑惵”、“忧思病”、“郁病”等范畴,认为多由于情志不舒,郁怒、思虑、悲哀、忧愁太过,七情受伤,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心神失常所致[3]。故治疗上当辨证论治,以疏理气机、解郁安神、调节脏腑功能为主。柴胡疏肝散以:柴胡、川芎、白芍、陈皮、香附各15g、合欢皮、郁金30g、枳壳12g、甘草10g。诸药合用,使肝郁得以疏利,气机调达,神明出入正常故而自愈。综上,柴胡疏肝散在肝气郁结型恶劣心境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中医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Reference[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9-9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赵永厚,曲丽芳.中医神志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66-177-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