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有效创设在新课程的实践当中,不少老师对情境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下,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而学生积极的体验是不可能在知识的灌输中,更不可能在题海战术中形成与产生,需要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引出和培育。由此,要富有成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建构,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关键环节。一、深刻领悟教学情境的内涵“情”是情感体验、动机培养,“境”是教学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所谓“情境”,是既有“情”又有“境”,即情境交融。确切地说,教学情境中既蕴涵着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同时又渗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因此,课堂教学情境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在新课程实施中要谨防对情境教学领悟出现如下两个方面的误区:1.把情境等同于上课开头的导入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整堂课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化学与制药、石油、橡胶、造纸、建材钢铁、食品、纺织、皮革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业的各种图片,学生通过观看确实都很兴奋,情绪高昂,然而在随后的学习中,教师却一讲到底,没有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刚被激起的求知欲望随即被扼杀。其实,课堂教学情境不应当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应当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2.把“场景”等同于“情境”“场景”更多地是指活动主体置身于其间的物质的、外在的、客观存在的对象,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存在,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情境”则更多地关注活动主体所拥有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因此,只有当场景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与学生的心理发生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互动时,场景才能进入到教学所需要创设的情境之中。二、深刻领悟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实施课程时,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素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入手,学习有关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三、深刻领悟情境创设的方法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因此,掌握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科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化学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生活当中处处有化学及化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化学现象或事件作为情境创设的素材,把探究知识置于生活之上,让学生萌发主动获取化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苯酚的酸性》时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投影展示]苯酚软膏的说明书:(部分)[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注意事项:(1)用后拧紧瓶盖,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尤其是色泽变红后。(2)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1周,如仍未见好转,请向医师咨询;涂药部位如有灼烧感、瘙痒、红肿等症状,应停止使用,用酒精洗净。[推测]根据苯酚软膏的说明书,推测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提问]为什么苯酚软膏不能与碱性物质并用?[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怎样证明苯酚的酸性呢?[推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加以解释。[归纳总结]苯酚具有弱酸性,且酸性比碳酸弱。由于教学情境具有真实性,与生活非常接近,能引起学生对化学高度的关注和兴趣,并能促使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2.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教学情境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因此,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它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怎样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关键,我认为化学学科中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人工创置的较为真实的情境。例如,在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时,欲了解铝表面容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通过实验创设如下悬念式问题情境:(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学生观察到铝箔熔化,失去了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为什么?由此引入氧化膜概念。(2)是否把铝箔表面的氧化膜去掉后再加热,铝箔熔化就会滴落?另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学生观察到熔化的铝仍不滴落,这又是为什么?进一步研究铝与氧气的反应,探讨氧化膜的形成机理。(3)假如铝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情况又会怎样?让学生进行铝条的“毛刷实验”,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疑问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