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5“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孙子文林芝摘要: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互联网正在实现纵深交融与横广覆盖的深刻变化。在这一大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高校作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挑战,创新思政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新模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的新模式。各种微平台已经介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社会中,甚至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同时,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在这一背景下,“微思政”正是以“微平台”为依托,探究一种将生活点滴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互联网对于时事热点、社会与生活等资料的捕捉显然更快,可在短时间内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题材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三者有机融合。鉴于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知乎、微信等软件的频率不断提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更需要将其与“微媒体”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青年。一、“互联网+”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机遇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介固有的不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了许多机遇。(一)互联网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局限性就空间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学资源的获取有一定难度,实现多地方的资源共享也困难重重。此外,时代发展,资源的更新换代也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而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海量信息资源出现,信息平台开放,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能完成传统课堂教学的各种知识灌输,又能借助于移动设备,通过微信、微博、知乎等软件,突破课堂教学所需的固定上课地点的限制,实现空间学习的随时性。“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资源获取更为便捷,资源共享更为简易,打破空间限制,实现了多平台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就时间来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依托于班级授课制,思想政治教学时间中,课堂时间占极大比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获取以往在课堂上才能获取的知识,同时随着知识的细碎化,避免了大量知识的同时灌输,通过学生的细碎化学习,时时灌输着主流意识形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互联网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在对课堂上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讲授的内容局限于课本和教师。就课本而言,课本的内容更新周期较长,课本的内容容易趋于陈旧,学生难以认同甚至不愿意去接受,从而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引导的力量。而互联网的开放性打破了以往教学内容的有限性、滞后性的困境。就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立场与价值判断,甚至对于同一概念、语句、书本的解读都有不同的想法,这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而對学生而言,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风格喜爱也不一样,互联网能为学生提供不同风格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知识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在各种信息平台中自主选择,更能拓宽视野、提升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参考了更多学生意见的教材选择,也更加全面客观,有利于教材的更新换代。(三)互联网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刻板的局限性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倾向灌输为主,学生倾向接受知识(这里并不否认灌输的作用,但同时强调疏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人留下了刻板、晦涩的印象。而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更能通过微信、微博、QQ等微平台与教师实现互动,表达想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不断改善。其次,我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多是敬畏教师,表现在学生把教师看作长辈,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倾向隐瞒自己的想法。而在互联网之中,学生与教师无需面对面即可沟通,更易实现平等的交往,再配合深入的现实交流,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与针对性。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受到挑战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掌握着教学的话语权,对课堂内容基本上都具有唯一的解释权,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着主导作用。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并不存在具体的话语主体,或者说不存在单一的话语主体,人人皆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人去思索和辩驳。每个人兼具意见表达者与思想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各种声音交织缠斗于网络中。在这样纷繁复杂的话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