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以为开展对于“大单元教学”的探究,是应对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出现。二者的联系到底如何,是否可以直接划等号?我们必须从概念的认定开始。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来描述“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从这个定义来看,首先确定了未来的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与呈现方式是“学习任务群”。这里我们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没有说是未来的课程,但就目前的教材现状,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可能很难达成这个要求。其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因为这个特定主题要统领整个学习活动,往往会被解读为“大概念”下的主题,但在这里,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误读,我们不否认有时候会出现大概念,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小目标,是一种更为凝练的目标,可以涵括几篇文章共性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我们不能称之为“大概念”。比如,我们定位为几篇童话的教学的共性是“情节的夸张”,看似与单篇的目标更为概括,更为凝练,但不能说这个是“大概念”,因为相对于童话的更多的特点开说,这个定位是大还是小?我想不能想当然就觉得概括的、凝练的,就是大概念。第三,我们需要注意“逻辑关联”与“相互关联”两个词。虽然前后用了两个不同的前缀词,一个是“逻辑”,一个是“相互”,已经点明各个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先后,存在难易,也存在着相互独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各个任务群终究是一体化的,是由一个概念串联起来的。某个意义上来说,某一篇,某几篇文章可以完成若干个学习任务,但若干个中如何挑选,我们就需要找寻具有“逻辑关系”与“相互关系”的那几个组成“学习任务群”。就因为如此,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版)的重要参与者王宁教授这样来细化“学习任务群”的定位:“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她还进一步阐释说:“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两个对于“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至多是语言表述的差异以及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两个权威的定位,可以让我们看到“学习任务群”的关键核心:对于多个学习任务,用“群”的方式来表述。也就是针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换句话来说,“学习任务群”是针对学习任务的种类、数量来确定的,特别是数量的集群。我们再来看看“大单元教学”,我们习惯这样来定位它:大单元教学,是基于学生对于理解、运用等方面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的真实学习情况时,跨单元、跨书册、跨媒介地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情境和任务、目标和资源、学习活动和评价的全过程整合与重构,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概念定位,似乎二者是一致的。或许就是这样,我们认为它们之间是对等的,是同一件事,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但我们忘记了这样的前提限制:“基于学生对于理解、运用等方面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的真实学习情况时,跨单元、跨书册、跨媒介地整合课程资源”。大单元的使用是有条件下的“跨”与“整合”。在显性特征上,更多的是“整合”不同的资源,呈现的是“多资源”。因此,它的数量特征是“文本的数量多”,并不是“任务的数量多”。换句话说:“学习任务群”的多任务,可以是一篇文本带来的,也可能是多篇文本带来的。但“大单元教学”,因为是“大单元”的结构单位,讲究的是“多文本的整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量,“大单元教学”只是实施“学习任务群”的一种方式,而非全部。“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应该是大于“大单元教学”的,二者之间不能简单的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