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探讨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内容为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时必须做好上中下“三层设计”按照“顶层管理、中层服务、基层核心”的思路开展工作每个层面考虑该层面的问题履行其具体的职责和内容才能保证改革扎实有效。1.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管理层面的设计是学院管理层对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其内容包括:(1)革新理念通过组织学习文件、参观考察、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校内研讨等各种形式渗透有关课程改革的思想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激发广大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热情为课程改革营造氛围。(2)成立机构课程改革牵涉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机构而且该机构能够影响和协调全面的工作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保障课改顺利进行。(3)明确机制制定课程改革的实施计划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划课程改革实施的进度;规定立项的程序、审批条件;明确项目运行的经费支持力度及使用办法;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督促考核机制等[3]。2.中层设计。中层设计是服务层面的设计是创造有利于课程改革实施的环境与条件方面的设计:(1)进行课程改革团队(必须是“双师结构”)的建立。学校人事部门和教学部门结合选择师资力量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开展课改工作。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比较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熟悉生产过程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每个成员都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这是理想的教学团队组成但是如果不能达到此状态则同时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实现上述目标。第一充分利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般学校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理论水平所欠缺的就是现场工作的经验鼓励甚至建立政策机制引导教师下企业锻炼下基层调研。专业教师通过下基层了解了现场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技术应用的程度、行业发展的动态等积累实践经验返校以后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课程改革的思路也就更加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工作。第二聘请兼职教师充实团队力量。兼职教师的选择根据专业的需求进行以机电专业为例选择科研、生产的技术骨干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生产过程具有综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专项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身接受过高等教育也了解专业教学的一些情况容易融入课程课程改革团队共同完成课程改革的设计并且参与实施[4]。(2)完善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环境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为理想的是在职业环境下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学校应该营造出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完成“工作”的任务自然需要有允许学生“工作”的条件和内容需要进行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的实训基地建设。3.基层设计。基层设计是执行层面的设计是课程改革最为内核的设计。主要内容有:在教学单位的组织下由专业带头人牵头组织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团队从专业调研开始确立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进程进行试点工作设计质量监控点进行试点工作总结等。课程开发的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十步法”[2]:专业定位(确定专业为哪些职业岗位(群)培养人)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提炼确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学习情境开发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设计开发。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措施基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没有很成熟的方式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国家的企业生产活动和技术应用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国家没有像德国那样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或者州课程标准而是各学校独立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在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本地区、本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学生来源和就业都以学校所在地区为主因此学校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单位广大教师就是设计人员[3]。基于这样的特点课程改革归纳起来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5]。1.实行头脑风暴转变思想观念。所谓头脑风暴就是要彻底打破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对过去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进行颠覆式改革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式、课程效果评价等采取全新的更加满足职业教育需求的方式。2.加强校企合作体现工作导向。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加适合企业的需求所以课程改革一定不能是闭门造车也不能是从经验出发必须是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实施尤其是吸纳学生可能的就业单位参与。特别是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实施在校内和校外两个环境下进行而校外的环境有时候是不确定的再加上学生的就业可能是变化的所以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定的冗余空间允许这种变化同时教务管理从制度上支持这种变化保障校企合作